无论从出身、投资技术,还是实际的投资产品,巴菲特和他在外界刻意保持的形象都有着很大的差距。
笼罩在沃伦·巴菲特身上的光环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褪去。
2009年2月底,巴郡年报中,巴菲特在致全体股东的信中坦承,因去年在投资上做了些蠢事,致使伯克希尔·哈撒韦控股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净利骤减96%,去年每股账面价值更缩水9.6%,超越2001年网络泡沫化的6.2%,创下历年来最糟纪录。
从上世纪50年代投身投资事业之后,巴菲特在20年后名声大振,随后即屹立不倒。让人难以分辨的是,这究竟是能力还是运气——在巴氏近一甲子的投资生涯中,美国经济虽然历经很多磨难,但是始终引领全球,未有大危机。
所以说,巴菲特的神话本身就和美国神话密切相关,短期的沉浮不代表什么。不过这并非本文的重点,重点在于巴菲特和绝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并不相同。
2008年10月,巴菲特买入高盛股权,随即在《纽约时报》撰文,称“买股票吧,现金是垃圾”。事实上,我们来看下巴菲特自己买入的都是什么。
以高盛为例。巴菲特同意注入50亿美元到高盛,代价是高盛给他等值的优先股,年收益为10%,以及在115美元价位购买50亿美元普通股的期权。而当时高盛的股价还在125美元。
近年来的很多交易中,巴氏获得的价格并非二级市场价。从本质上说巴菲特是个银行家,而非二级市场玩家。
不同的是巴氏在美国媒体的大力包装下,被尊崇为“伟大的投资家”、股神,巴氏也乐于“指导”二级市场的玩家们。于是乎,巴氏的“投资秘笈”在坊间到处可见,中国国内亦不乏以巴菲特弟子自居者。
作为手持重金的银行家,其投资的出发点自然和二级市场玩家大不相同。而他在投资后即撰文鼓励大家买入,则大有“操纵市场”之嫌。
在巴氏的把戏之下,高盛股价企稳并在后面的几个交易日内攀升到137美元。只是随后市场再现孱弱,高盛股价一度跌到60美元的价位。
另一方面,巴菲特也远非媒体描绘的那个“住在奥马哈,远离华尔街的小老头”。根据美国华人投资者、ID为“maamii”国内某著名证券网站网友考证,出身议员家庭的巴菲特中学就读的即是美国名校,更不用说师从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了。
根据各种关于巴菲特的描述,1969年之前巴氏管理的资金规模非常模糊,只知巴氏的自有资金在10万元左右。同样据maamii考证,巴菲特在1960年底需管理1400万资金,才能保证在1963年底,账面上有3250万的资金。
如果以金价来换算(当时美元和黄金的兑换比例为1:35),那么巴氏的14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4亿美元。当时何以管理如此规模的资金,自然与其出身和导师相关。而在巴菲特的朋友圈中,包括了比尔·盖茨,还包括了可口可乐、迪斯尼的高层,可以想见这些人对巴菲特投资视野的帮助。
所以,无论从出身、投资技术,还是实际的投资产品,巴菲特和他在外界刻意保持的形象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他的成功无非是“从王子到国王”。
至于他何时走下神坛还得看美国经济。就像格林斯潘,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有圈内人士对他一片非议,但在传媒和大众眼中他仍然高高在上,直到次贷危机才迎来了清算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