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不喜不忧· 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
![第25节:不喜不忧](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27423038159.jpeg)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一个人如果彻底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听说“无”,也不致忧愁恐慌。 如果已知无我的道理,即知“我”这样东西,不过是由身、心、环境的三种因缘结合而成的,我是暂时的假相,不是真实持久的存在。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听到有什么可得,不会欢喜;听到没有什么可得,也不会忧愁。 法的另一种含义是佛所说的种种道理及修行的方法。如果已知无我,对于有没有佛法,都不会有问题。此偈的“法”,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是任何一尊佛成佛之后所传授的修行理论和修行方法。 台湾今日虽有不少佛教徒,但仍有很多人听不到佛法,有的即使听到佛法也听不懂,有的听到了却加以拒斥,有的到民间神庙去求签问卜而没想过去寺院听闻佛法。佛在世时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指闻法的因缘不容易。闻法是向谁闻呢?最好是听大善知识说法较可靠。闻法是闻真实法,闻究竟法,闻正知、正见、正信、正行的法。但对已得无我智慧的人而言,有法可闻或无法可闻都没有关系,因为不论鸟鸣、虫叫、风声、水声、红花、绿树,乃至一举一动都是法,也都不是法。若把这些当成佛法,对他们来说,有没有都一样;若当成非佛法,对他们而言,执著这些没什么意义。但为了众生需要,还是得说法。 ·最高智慧· 行者舍诸法,亦不依止慧,亦无所分别,是为决定智。 ——《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释大庄严品》 此偈是说,一个人若能不执著种种现象,也不执著智慧的追求,在他心目中,也不分别诸法的现象和智慧的功用,达到这种境界他就是有了最高智慧的人。 行者是指修行菩萨道的人,是以无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来自利利人。所谓“行者舍诸法”,这个人应该把世间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不挂在心上。甚至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所见的种种现象,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及其互相的关系,都该放下来。这本身虽然就是智慧的功能,但在放下一切之后,连你有智慧这样的观念,都该放下来。《大智度论》不断讲智慧、讲般若,似乎应该依靠智慧来帮助自己,或拥有智慧作为自己的皈依处,这是错的。因为菩萨行者不应执取世间现象,也不可依赖执著出世间的般若智慧。 未大彻大悟之前,的确需要依靠种种形相,包括言语文字所介绍的正知、正见、正信、正行的道理和方法来帮助我们,也就是用这些设施作为工具,让我们来体会自在解脱的智慧,同时又用智慧来帮助我们如法修行。一旦彻悟之后,就不用再依赖智慧了。若把所得的智慧力当成本钱、靠山,就会变得狂傲、骄慢,那就等于没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