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智慧无痕
系列专题:《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智慧无痕·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两偈是说,不论你以为已见到般若或者没有见到般若,都是未得解脱,相反地也就是已得解脱。 这两个偈子,乍看之下是彼此矛盾的。第一个偈子说,不论见不见到般若,都被烦恼束缚。因为未见般若的人,不知道有般若,也没想要见到般若,因此是在烦恼之中。另一种人已知有般若,并且在追求般若,这本身就是执著;或者他自认已得到般若,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也是个笑话,因为般若是无我的,怎么会把有了智慧当成我了呢?所以自认得到般若,也是束缚。 第二个偈子说,见到般若是得到解脱;相反地,不见般若也是得解脱。这是对智者或悟后的人说的。悟后的人即使告诉别人他见到般若,自己心中并不会执著般若。比如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已放下了自我中心,但他为了帮助他人,依旧处处说到“我是佛”、“我是大觉者”、“我是世尊”、“我是法王”、“我度众生”。这究竟是执著,还是解脱呢?这是为了让众生起信心,所以告诉人他是佛,他已得解脱,借此让众生知道,他是值得依靠的人,是能让众生得解脱的人,要跟他学习。这些“我”字,是为众生而说的假名,不是为了凸显佛的自我而说。 “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对于大彻大悟之后的人来说,般若也是因为众生需要而立的假名,在他们悟者的心中并没有任何痕迹叫做般若,这才是真正得解脱。倘若某人自己认为有智慧,自己认为已解脱,自己认为于众人之中高人一等,这是固守着自我价值、自我成就的心相,乃是傲慢自大,不是解脱自在。 我常对修行已有一点心得的人说:不要执著悟境,不要等待开悟。如果真的开悟了,不要大惊小怪,逢人就显示自己已经开悟。真正开悟的人,心中了无痕迹,如果有开悟的感觉和开悟的傲气,那就证明你不是真悟,未得解脱。 世间有些人自称他们是解脱者、大师、大禅师,或者自谓最高最究竟的自在者,很难讲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如果是方便法,让人起信,那没有问题;如果骄慢自大,自认为解脱者,那绝不是解脱。该如何判断呢?但看他们在平常生活中是否有傲慢心,是不是和光同尘地平易近人。如果是在从事神化自我及个人崇拜的活动者,就可能是骄慢,而不是般若了。
更多阅读
第22节:逆转厄运变好运(1)
系列专题:《吸引好运的秘密:开运之前先开心》 逆转厄运变好运 碰到厄运那一刻,苹果计算机创办人贾伯斯的口头禅, 竟然是:“这是我最棒的……”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懂得珍惜幸福快乐的一、二,是很难得的修行。一般人
第22节:怎么开店才能赚钱(1)
系列专题:《史上最好看会计入门:牛角包一样的会计》 第三章 怎么开店才能赚钱 第一节:质量好的店才是生意好的店 吃过午饭,小熊和妈妈来到了面包店,午后时分没什么生意。两个小妹在收拾店面,熊妈妈带着小熊前前后后转了转。一切
第22节: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1)
系列专题:《求职全攻略:面试,你的价值在哪里》 第6节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 ——合理搜索很重要 风自后海拂来,水波涟漪,远处是故宫的红墙一角,在景山的青葱翠色中若隐若现,与蓝天白云构成极其完美的景色。 微微斜靠在椅子上,见小
第22节:孝经智慧(22)
系列专题:《从经典中汲取成功要领:孝经智慧》 如果从《孝经》的角度来看,这一孝行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丧亲章第十八》所说的道理,亲人死了“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
第22节:主题与意义
系列专题:《美国畅销影评写作指导:如何写影评》 第17节 主题与意义 你的那些预设问题可以提醒你,你所看到的影像是特定因素和条件的产物,而非仅是透过景框看到的世界。电影不是仅就一个主题展开的,而是基于某些原因和为了产生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