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斯中国公司董事长华金声(John Watkins)看上去更像好莱坞影片中的硬汉,健壮俊朗,眼神坚毅。他是个地道的中国通,“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康明斯公司的发展要感谢湖北省政府对我们的大力支持。”这一句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当地政府的关系。过去20多年里,他通过各种视角观察了解中国,上到省长下到一般平头百姓,都能做成朋友。20世纪80年代,他曾经与同学骑着自行车下乡到养猪的村民家中做客,现在他与华人妻子在北京慕田峪安家,并与村长保持着每季度一次的聊天习惯。
但在康明斯的员工眼中,他却是一个狠角儿。2003年上任后,他先用5年时间把康明斯公司在中国全方位本地化,并使中国区的总销售额增长了5倍,将中国业务占康明斯全球的比例从2%提升到去年的7.8%。如今,美国和欧洲经济低迷,中国汽车发动机市场也面临更大挑战,能否实现2010年3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也变得不确定。华金声也没有了闲暇时间,他经常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夜里11点,周末依旧是工作状态。
现在,华金声还要为更多的美国在华企业寻找应对危机的办法。作为2009年新上任的美商会主席,他向会员企业提出了“三个万亿计划”:到2039年,美国年度对华贸易出口额从2008年的75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其次,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产生的价值从去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最后,吸引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额达到1万亿美元。
现在规划30年后的事情,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不靠谱。不过华金声似乎比较擅长做这种长远规划,并且一步一步地将其实现。
在中国做事更像下象棋
从华金声的经历来看,他倒是一个有大想法的人。在中国工作的20多年里,他从航空公司的售票人员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核心管理者。
1978年,中美宣布将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读大学一年级的华金声就为自己做好了人生规划:毕业以后到中国学习中文,然后在中国工作。1984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西北航空公司负责订票,6年之后,成为西北航空香港和中国区总经理。1998年,从美国斯坦福商学院读过MBA之后的华金声再次回到中国,凭借自己在中国的经验,成为了跨国公司总部眼里的新星。
2001年,美国9.11事件使航空业每况愈下,华金声在筹划未来时给自己这样的定位:首先,他要在中国工作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其次,他有帮助美国跨国公司总部了解中国,扩展业务的能力;最后,他要转向成长性的产业和行业里最好的公司,于是他接受了康明斯东亚区总裁的职位。
成为中国美国商会主席也是华金声准备了8年的长期目标。“2000年,我加入中国美国商会时就想当主席了,自己的时间、经验都还不够,就先从董事和副主席做起。我想,2009年将会有新的美国总统,也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如果家人和公司同意,我就一定会竞选商会主席。”说到竞选商会主席,华金声毫不掩饰自己渴望成功的激情。
20世纪90年代初,华金声在香港工作时就接触到了美国商会,不久他被香港美商会的元老推举为董事。成立于19世纪初的美国商会是美国企业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代表企业会员的利益与美国和其他各国政府和企业沟通,游说政府制订和执行更有利于美国公司发展的政策。在全球各种商业联盟中,美国商会是华盛顿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组织,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和香港等地的美国商会每年都会游说国会议员们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美国商会从1991年初注册成立至今,已经拥有1200多家企业会员和2700多个人会员,商会的董事会成员不乏沃尔玛、微软、波音和GE等大公司的高管,他们对中国各级政府官员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为了这次成功竞选中国美国商会的主席,华金声做了精心的准备。通常,为方便会员了解主席竞选的情况,美商会将每个候选人约125字左右的自我介绍登载在商会网页上。华金声在基本简历介绍之外,还特别的给商会1000个有选举权的会员写了一封中英文双语的自荐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目标和施政纲领,并通过电话和面访进行沟通。而他多年在商会里的工作经验使他毫无悬念地争取到了多数核心会员的支持。
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华金声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美国人和中国人性格上的相似之处。比如幽默感,再比如二者同样为梦想去奋斗的精神,他说“不管你的背景怎样,如果你努力的工作,靠自己的脑筋和创造力去赚钱,都可以成为成功人士。” 可以说,华金声自己就是在中国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例子。而对于两国人性格上的差异,他曾对美国的同事说:“在美国做业务很像美式的橄榄球,人们喜欢直接爽快地解决问题;但在中国做事更像下象棋,你的地位很重要,你不能只想明天和后天,你必须要做长远的布局,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也在处处学习。”
康明斯中国公司董事长华金声(John Watkins)看上去更像好莱坞影片中的硬汉,健壮俊朗,眼神坚毅。他是个地道的中国通,“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康明斯公司的发展要感谢湖北省政府对我们的大力支持。”这一句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当地政府的关系。过去20多年里,他通过各种视角观察了解中国,上到省长下到一般平头百姓,都能做成朋友。20世纪80年代,他曾经与同学骑着自行车下乡到养猪的村民家中做客,现在他与华人妻子在北京慕田峪安家,并与村长保持着每季度一次的聊天习惯。
但在康明斯的员工眼中,他却是一个狠角儿。2003年上任后,他先用5年时间把康明斯公司在中国全方位本地化,并使中国区的总销售额增长了5倍,将中国业务占康明斯全球的比例从2%提升到去年的7.8%。如今,美国和欧洲经济低迷,中国汽车发动机市场也面临更大挑战,能否实现2010年3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也变得不确定。华金声也没有了闲暇时间,他经常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夜里11点,周末依旧是工作状态。
现在,华金声还要为更多的美国在华企业寻找应对危机的办法。作为2009年新上任的美商会主席,他向会员企业提出了“三个万亿计划”:到2039年,美国年度对华贸易出口额从2008年的75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其次,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产生的价值从去年的1000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最后,吸引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额达到1万亿美元。
现在规划30年后的事情,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不靠谱。不过华金声似乎比较擅长做这种长远规划,并且一步一步地将其实现。
在中国做事更像下象棋
从华金声的经历来看,他倒是一个有大想法的人。在中国工作的20多年里,他从航空公司的售票人员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核心管理者。
1978年,中美宣布将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读大学一年级的华金声就为自己做好了人生规划:毕业以后到中国学习中文,然后在中国工作。1984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西北航空公司负责订票,6年之后,成为西北航空香港和中国区总经理。1998年,从美国斯坦福商学院读过MBA之后的华金声再次回到中国,凭借自己在中国的经验,成为了跨国公司总部眼里的新星。
2001年,美国9.11事件使航空业每况愈下,华金声在筹划未来时给自己这样的定位:首先,他要在中国工作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其次,他有帮助美国跨国公司总部了解中国,扩展业务的能力;最后,他要转向成长性的产业和行业里最好的公司,于是他接受了康明斯东亚区总裁的职位。
成为中国美国商会主席也是华金声准备了8年的长期目标。“2000年,我加入中国美国商会时就想当主席了,自己的时间、经验都还不够,就先从董事和副主席做起。我想,2009年将会有新的美国总统,也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如果家人和公司同意,我就一定会竞选商会主席。”说到竞选商会主席,华金声毫不掩饰自己渴望成功的激情。
20世纪90年代初,华金声在香港工作时就接触到了美国商会,不久他被香港美商会的元老推举为董事。成立于19世纪初的美国商会是美国企业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代表企业会员的利益与美国和其他各国政府和企业沟通,游说政府制订和执行更有利于美国公司发展的政策。在全球各种商业联盟中,美国商会是华盛顿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组织,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和香港等地的美国商会每年都会游说国会议员们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美国商会从1991年初注册成立至今,已经拥有1200多家企业会员和2700多个人会员,商会的董事会成员不乏沃尔玛、微软、波音和GE等大公司的高管,他们对中国各级政府官员都有相当的影响力。
为了这次成功竞选中国美国商会的主席,华金声做了精心的准备。通常,为方便会员了解主席竞选的情况,美商会将每个候选人约125字左右的自我介绍登载在商会网页上。华金声在基本简历介绍之外,还特别的给商会1000个有选举权的会员写了一封中英文双语的自荐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目标和施政纲领,并通过电话和面访进行沟通。而他多年在商会里的工作经验使他毫无悬念地争取到了多数核心会员的支持。
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华金声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美国人和中国人性格上的相似之处。比如幽默感,再比如二者同样为梦想去奋斗的精神,他说“不管你的背景怎样,如果你努力的工作,靠自己的脑筋和创造力去赚钱,都可以成为成功人士。” 可以说,华金声自己就是在中国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例子。而对于两国人性格上的差异,他曾对美国的同事说:“在美国做业务很像美式的橄榄球,人们喜欢直接爽快地解决问题;但在中国做事更像下象棋,你的地位很重要,你不能只想明天和后天,你必须要做长远的布局,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也在处处学习。”(张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