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面,我们学到的是格式化知识,但是社会上我们遇到的人和事情没有几样是按照书面上的格式发生的。我们正常遇到的情况,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有一个特别的场景,有点象故事,这个场景中有角色、有地方、有时间、有内容还有方式,而我们所谓社会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关于在这样的场景中如何反应才算适当的规则。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接触这样的场景,并结识更多对于各类场景熟悉的良师益友作为我们的向导,这样我们就会得到这些所谓的场景性知识。
我们在学校里的场景是单一的,我们所接触的社会关系也是单一的。而社会场景的特点就是它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所以我们所学习的场景性知识也还不是另一些简单与刻板的规则,而是有一些大致的规则同时又需要适当地随着场景元素的调整而微妙地调整:因为对面的人和事情本身已经有了调整。所以这种调整很象我们作为一个为不同来源地的顾客炒菜的厨师,我们有自己的基本标准,但是我们又要加工得出符合不同地方人口味的得到他们称道的菜品,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对于分寸与火候的把握。把握这样的分寸没有其他的奥秘,而只在于多锻炼,多反思,多调整,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应对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我们的家长从小就让孩子面对社会场景,让他们了解社会的自然样式,并且增加他们面对的场景的多样性,辅导他们认识各类场景与掌握对场景反应的知识。我很反对在大学城里面教育大学生,因为对于他们最大的损失就是失去了接触更多的社会场景的机会,而被迫陷在单一的场景中,这样学生的社会应对能力就会继续并且显著弱化,最可怕的是他们会养成畏惧与回避社会场景的趋向。事实上,我们人生而为社会动物,在社会场景中总能发现自己的适应的部分与不适应的部分,大部分的不适应可以透过多次操练而克服,一部分的适应可以经过经常操练而得到强化与优化,因此社会场景的知识是与社会场景的结合频度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鼓励大学生多次实习与多样实习,其目的在此;我们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化的公益创业,其目的也在此。而我们大学里的领导与老师,我们也不好简单地责备你们,但是你们真的有责任鼓励与帮助同学去体验与经受更多的社会场景,靠你们真的没办法给同学更多的帮助了。而我们同学的父母也真的需要放下自己顽固的旧念,为自己孩子的社会场景尝试鼓劲,锻炼才使他们能够淬炼而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