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锦昊嚣张回复 丁锦昊丢了中国的脸?



     7个刻画在埃及卢克索神庙上的歪扭汉字,引出一场热烈的舆论讨论。肇事者旋即被人肉出来:丁锦昊,南京人,现年15岁。在巨大的压力下,其父母主动联系媒体、表达道歉,请求大众原谅。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波澜,并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事关全体中国人的面子。如果涂鸦不是在埃及的石雕上,而是在国内的某个景点上,显然不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但这一次,面子却丢在了国外。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集体荣誉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面子”的焦虑—在不经意间,脑海深处留存着的教科书中的点点滴滴,在网上汇集成了浩荡铁流。于是,有媒体告诫国人:“这不是一个人的羞耻。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还有人把事情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丢自己脸,丢父母的脸,丢国家的脸,丢华人文明的脸。”

  事情也非常巧,在此之前,5月16日,副总理汪洋就强调,部分游客素质和修养不高,有损国人形象,影响比较恶劣。要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好形象。国家旅游局也发布了中国人的出国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其中就包括“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等提示。”这些规则和说法的后面,是“民族尊严”几个大字。

 丁锦昊嚣张回复 丁锦昊丢了中国的脸?
  当涂鸦的行为超出了本身,被标上民族尊严的标签时,15岁的少年,显然承担不了这种看似缥缈概念的不可承受之轻。其实,不光是涂鸦行为,小到广播电视中的英文缩写,大到社会理论,都被贴上了民族尊严的标签。似乎,当一件事情与外国人联系起来的时候,就变得特别敏感、重要、毋庸置疑。而中国人对于在外国人面前做主人这一点上,从来都是热情似火。

  小时候,我在一个比较好的幼儿园上学,如果有外国人要来参观,那么就会提前全园大扫除,而在另一些陈年旧案中,民族尊严就不是大扫除那么简单了。

  1966年,著名的建筑家梁思成在接待法国建筑师代表团时,在女团长的面颊上吻了一下,在“文革”中,这件事情被翻了出来,被定为“丧失民族尊严”。而在汶川地震中,向外国记者诉说校舍垮塌,痛失女儿的母亲,也被同村的普通村民斥为丧失民族尊严。

  也许是源于外国人来了就要大扫除的幼时记忆,我对某些“大词”一直都心存畏惧,害怕这些大词之下的虚伪的主人翁意识。

  其实,所谓民族尊严可以看做“内王外圣”的一个体现。“内王外圣”,原本是“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后被儒家用来形容一种“对内施行圣人仁德,对外施行霸权王道”的国家政治模式。这个词后来被人调转,在近代的语境下,反用在描述“对内施行霸权王道,对外施行仁德”的政治模式。在今天,“仁德”二字常常具体体现在对外的援助、克制的外交、更负责任的大国态度上。当然,这些本身并无问题。

  但是,正如大英博物馆“陈放着众多的到此一游”,也仍不影响英国当下的国家形象。而朝鲜之所以被称为“流氓国家”,并非因为其人民出国旅游的素质低下。在今天,经过百年的文明进步,评价国家形象是否堪称“外圣”,已经不再仅凭国民的个体行为,甚至,也不仅限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行为。

  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资讯发达的今天,纵然有信息之墙,终究也挡不住信息的交流与世界的目光,国内的就是国外的。白宫上的喊冤,马英九接到的状子,都宣告“内王外圣”是一种徒劳的举动—“内王”必然没有“外圣”。所以,人们需要记住的不是“出去,你就代表中国”—把一个国家形象重任不切实际地置于个体之上—在现代社会中,这已是一个不再重要的指标,这已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塑造国家“外圣”的必然之道,也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这不意味着个体行为的免责。我们值得做更好的人,做更好的中国人,但重点不在国,而在人。我们不必为了一个虚假的主人翁概念,到国外,到外国人面前去做更好的人,而是应该在亲人、朋友、同事的面前,做最好的自己。所谓民族自信,也正在于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729.html

更多阅读

豆丁网收费文档如何免费下载? 豆丁网收费文档

豆丁网收费文档如何免费下载?——简介有时候我们需要寻找文档资料,通过查找发现资料在豆丁文库中药收费,无法下载,但是又不想花钱,那么如何免费下载呢?这是个人下载中的经验,但是对于收费的文档,每天只可以免费下载20次。当然,如果你注册不同

对丁克家庭的浅析 丁克家庭老了怎么办

对丁克家庭的浅析——现代化后婚姻家庭的新趋势文章摘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以及现代化浪潮趋势的不断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丁克一族”的产生,使“丁克”作为一种新兴家庭模式,已在我国悄然而至。“丁克”这一家

声明:《丁锦昊嚣张回复 丁锦昊丢了中国的脸?》为网友我是你们的后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