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企业大学建设十部曲
一个标准的课程,包括很多要素,简单地来说起码要有以下几种:讲师手册、学员手册、案例或录象、课程进度安排手册、课程大纲等。目标是让一个经过训练的讲师,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学习完这个课程就能上,起码保证不出错,最好能呈现出主要的教学点,分享出基本的授课效果。
其中最好专门制作学员手册。我理解的学员手册,不是讲师手册的简化版,要让学员拿到后觉得有价值,而不知道讲师要如何引导,讲师要用哪个案例来引导,更不知道讲师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学员手册,才能促进学员学习。这就要求,讲师在学员手册上要适度留白,不要把讲师的全部内容保留,要适度地让学员记笔记。最好使用word的格式排版、而非PPT格式,让学员在感知上觉得生动,也彰显讲师的专业性。在这里不能走另一个极端,有的讲师发给学员一份讲义,说那是学员手册,也是上课的参考资料。讲师具体上课的内容,都在讲师的PPT投影上,这样的话,讲师只要一投影,学员必然就写笔记,投影反而干扰了学员的学习。
讲师手册就不说了,上面基本上是讲师授课的内容。尤其要重视的是课程进度安排手册。这个手册里可以说明,讲师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授课,是讲授,是讨论,是活动,还是带学员做角色扮演。什么时候开始板书,板书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要提问,问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要做总结了,为下一单元铺路。这些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在课程进度安排手册里,都有涉及。讲师只要按照进度手册来授课,就可以保证课程顺利进行下去,起码不会出现讲不下去的问题。
课程大纲也很重要,大纲相当于课程这个产品的说明书。基本上学员看完课程大纲,就知道课程是什么内容,能解决学员哪些问题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应的方法和工具是什么。有了完善的课程大纲,方便学员在上课以前,预先了解课程内容,象用菜单点菜一样,有了依据。
以上说的这些,在教育学中,都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在教育领域,这方面的大师当然是加涅了,所以做开发课程的讲师,无论如何都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多读读大师的著作,结合企业的课程实际,总结出本企业的课程开发模板为好。起码要学学ADDIE的教学设计模式(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步骤),亲自在这个模型指导下,实际操作一下。很多大企业还有ELEARNING平台,就可以把这些标准化的课程,整合在这个平台上,带来持续的学习。
不过把什么都标准化了,开发课程的人是可以保证课程的质量,管理课程的人,也可以保证课程不出错,但授课的人,是否感觉到自己只是个授课机器,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总想把课程讲出自己的特色来呢?这种思路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我当年在企业内部做讲师,也是这么想的。培训师不能做大师理论的复述者,独立思考是培训师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此培训师区别于彼培训师的最大特征。事实上不可能做到每次标准化的讲授,每个优秀的讲师必定会结合自身经历、案例,进行课程知识点的演绎。在腾讯学院的课程开发流程管理中,是允许每个讲师根据自己的风格和习惯,适当调整标准课件在临场讲授,但不能触动课程核心框架,并且在课前及时告知学院课程经理,以便统一调整学员教材的印刷。
当年GE将培训输出到全球时,也不是那么整齐划一的。仅仅是教练课程,就有45个版本,不同地点的培训师,用的术语和技巧完全不同。后来,GE开始基于“同质文化”、“统一方法”改变这一做法。GE提出了领导力的五大特质:想象力、包容性、放眼全局、专业和思路清晰,其中包容性、专业和思路清晰是重中之重,统一了课程体系。
但无论公司规定这个课程应该怎么上,标准课程是什么。我们作为讲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我以前有个好习惯。每当要上课前,首先上网络上搜集资料,起码找相关的100来页文档。到客户的站上,看个仔细。如果方便的话,还要到客户深圳的零售网点走访,找到相关的感受。有一次深圳的华强北拍摄相片,差点和保安发生冲突,被扣了相机。
作为讲师最好有自己独特的结论,这个结论在教授的经验,和管理者的实践中间,被讲师总结出来很多的经验,即大师的经典加上个人的实践、对行业课题的结合分享。这样的讲师,他的课程比那些理论实用,也比那些学员的实践高,才是最好的。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结论,那怎么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吧。你没有独特的授课技巧,那你在内容上,总有自己的案例吧。你连自己的案例都没有,那总有自己的风格吧。什么都没有,那为什么请你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