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专家礼仪课堂:佩蓉谈商务礼仪》
Chapter 17 出国旅游礼仪 无论你是商务旅行,还是旅游度假,在计划出国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对异域文化的冲击要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要了解西方的世界观和基督教文化,也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有所体察。西方的世界观来自希腊的逻辑学,是排他性的、黑白分明的;而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已内化为国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性的符号就是太极图,阴中有阳,阳里有阴,黑白之间还有灰色地带。因此处理问题的时候,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人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太过于直接、太容易下论断。而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在表达意见时过于模棱两可,有意见不明说,只会不置可否。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你将学会如何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你的国家和你自己,并进而对你的国家和你自己有更深的认识。因此出国前多做些准备,特别是了解他国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并保持尊重、欣赏、开放和接纳的心态,这才是现代人的做法,也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才能使你真正享受这次旅行。 因此,在出国旅行之前,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怀疑、批判的心态。每当我们去一个新的地方,要努力做个移民者,而不是殖民者。移民者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去理解新文化的不同之处,并调整自己去适应。而殖民者的心态则是处处批评和指出新文化和自己文化的不同之处,并试图以自己的文化来取代他所遇见的新文化。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一个积极而开放的移民者。 2.尊重对方在诸多方面与自己的不同;用合理和谅解的态度来理解对方。

3.无论去任何地方,不拿任何公共场所中的物品,不在公共环境中留任何垃圾。 中西方之间,除了宗教文化和世界观的迥异外,在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对此,中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他享誉中西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很形象的比喻。费教授将西方人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系比喻成“一捆柴”,如果将这捆柴取开,每把柴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系;而中国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像一颗石头投向池塘后形成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波纹的圆心,围绕这个圆心,个人的社会关系由近及远一波波推展开去。表现在人格差别上,西方是个体性人格,东方是集体性人格。这在出国旅游方式上有典型的体现。我先生作为领队,带领他公司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去巴黎旅游一周,参加总部的颁奖典礼。在出发前,我们就安排好了除公共活动以外的私人旅游计划,但我先生的同事们却都是凑在一起,大家去哪儿就去哪儿。 从小移民德国的中国年轻女设计师刘扬创作了一组著名的漫画,题为《中西相遇》,从8个方面形象而幽默地描绘了中西文化的异同。本组漫画来自德文版图书“Ost trifft West”,这里的使用已获得作者授权。下面主要谈8个中西文化中比较明显的不同(每组图画的左边的图代表西方人,右边的图代表中国人):1.表述意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