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式领导力12项修炼:领袖兵法》
决断的第三个难点:我们手上的关键信息总是显得太少了 相对于决策要求,我们手头所能掌握的关键信息总是显得比较少,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信息不对称。 即使你手头有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很多情况下是事后才发现很有意义,这就考验了决策者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总统的桌上就放着一份情报,而且三个月之前就有了,说基地有可能会从空中袭击美国,但是当时总统根本不相信。2008年底印度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了惨烈的结果,可是很早之前,印度安全部门就得到了大量关于恐怖分子准备袭击孟买大型商业设施的情报,他们无法分辨真伪,对类似的信息几乎麻木了。结果,惨案发生了! 信息太多或者信息太少,都是一种阻碍,如“9·11”事件发生前的相关信息无法自身证明其关键性,因为类似的信息不断出现,决策者不好分辨信息的真假,结果降低了对信息的敏感度,这也加大了决断的难度。决断的第四个难点:我们的学习速度总是很慢,而且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准确的决断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都需要学习。我们经常讲:“书到用时方恨少”。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变化、情景在变化、情绪在变化,我们学习和提高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这些变化的速度。很多人谈到决断的时候往往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情有独钟,觉得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帅才和领导者。其实,如果诸葛亮没有狂热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极为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和对于三国资源能力的深刻分析,他哪里来的智慧呢? 同时,在决断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犯一些类似甚至同样的错误。人们有时即使知道会犯类似的错误,可还是要重蹈覆辙。因为面临的诱惑又太大,决策者往往忘记了当初的失误或失败,可谓好了伤疤忘了疼。 正是基于此,GE的前任CEO韦尔奇曾说:

“作为一个刚入行的领导者,我最初做出的人的决断只有大约50%是正确的,但即使又过了20年,我认为自己做出的人的决断仍有20%是错误的”。 决断的第五个难点:决断时常常会受到情绪的支配 当你进行决断时,那一时刻的情绪肯定会对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盛怒之下的刘备决定攻打吴国,结果被火烧连营而命丧白帝庙;狂热的希特勒被希腊激怒而转身南下,忘记了更重要的进攻目标——苏联。而我们的很多企业家也常常为情绪所支配,即使是王永庆这样修炼成钢的华人巨子也难逃情绪“黑洞”,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种思维方式,叫黑天鹅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