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华尔街如何在旧市中重生:华尔街风云》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说中告诉美国人:“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怖的只是恐怖本身。” 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相关链接 “炉边谈话”点亮信心灯塔 推行新政的前半年里,罗斯福把美国的萧条局面扭转了。头4个月,工业生产指数由59上升到100。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声称“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从来没有哪一个总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这样满怀希望”。

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塑像:一个穿着平常服装的平民,坐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原来他是在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炉边谈话”堪称罗斯福的一大“秘密武器”。在担任州长期间,为了给那些固执保守且故意从中作梗的州议员施加压力,小罗斯福就开始通过无线电广播进行每月一次、时长一小时的与民众“聊天”的尝试。到了白宫,罗斯福更是炉火纯青地把与民众“聊天”当作新式武器,为新政服务。 在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以前,美国经济早已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至1932年冬,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人们依靠极少的私人施舍和政府的公共救济度日。经济萧条逐渐演变为信用危机,1933年2月14日晚,整个美国银行开始总崩溃,成批的银行倒闭,全国银行库存黄金不到60亿美元,却要应付410亿美元的存款,银行挤兑风潮遍及全国,就在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跳动,证券交易所关闭了。 罗斯福上任后即宣布全国银行停业4天,并颁布了《存款保险法》。面对巨大的经济危机,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于1933年3月8日举行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金融业中的许多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此举有助于在政府和新闻界之间架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达到了政府通过传媒稳定民心的功效。白宫记者招待会从此成为惯例,每周两次,每次约120名记者参加。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里,共举行过998次记者招待会。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也是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 罗斯福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话语,对全美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劝告,他说:“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等,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行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