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风暴中的瞭望者:直击华尔街风暴2》
一、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第二,汇率制度的安排;第三,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当时由于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英镑亦成为国际清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1929年的大萧条及英镑地位的动摇,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期,形成几大货币集团——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等。集团内部各成员国的货币与主导货币如英镑、法郎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而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则实行浮动汇率,英镑、法郎和美元在各自的货币集团内部成为中心货币。 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受到严重削弱,之后虽改行金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国际金本位制终于瓦解,随后,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迅速增长,约占当时资本主义各国黄金储备的3/4。西欧各国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现了“美元荒”。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对美国的对外扩张形成严重障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并为此寻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一、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实行固定汇率制。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四、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这个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了近三十年,与此同时它的缺陷也逐渐暴露:一是美国对外负债增长快于美国黄金储备增长,造成美元兑换黄金的金汇兑本位规则无法执行。二是固定汇率刚性和成员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性的矛盾激化。为了维持汇率波动幅度,成员国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必须积累一定量的美元储备,特别是逆差国为此要牺牲本国的经济目标。然而美国却是例外,可以通过输出美元弥补逆差。这种不对称性造成了各国利益矛盾。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宣布美元停止官价兑换黄金。此后,各国也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同年12月美国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972年6月~1973年年初,美元又爆发两次危机,同年3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解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