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风暴中的瞭望者:直击华尔街风暴2》
《时代在线》和《纽约时报》都撰文称,美国金融体系的隐患很多是狂热推行自由金融政策的格林斯潘遗留下的。然而也有人称,每当美国经济奄奄一息时,寻找替罪羔羊不过是华盛顿的“标准动作”。但毕竟格林斯潘已是“退休干部”,不论曝光率或受指责的密度,都远不能与保尔森和伯南克相比。因此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对后者的政策时不时评价上两句。 目前,对于格林斯潘的指责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在2001~2003年,美联储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影响而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其二,美联储监管太过松懈。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致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而在房产泡沫破灭时,这些人最终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

从这两项“罪名”中也不难发现,引起较大争议的还是格林斯潘任职的最后几年。2001年,当时美国正面临着互联网繁荣的终结和“9·11”恐怖主义袭击的双重打击,美联储因此充分动用了利率杠杆防止美国经济衰退。正是在那时,美联储连续降息,企图以此来抵制经济增速放缓。 从2001年9月起,格林斯潘连续11次降息,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直到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低到近50年来的最低点1%,用舆论的话说是“拧开了货币的水龙头”。美联储把利率降得太低,持续的时间也太过漫长,1%的低利率状态一直持续了1年,直到2004年6月再度加息。格林斯潘也为自己辩解,“纵观当时的情况,美联储作出的哪一次加息减息不是必要的呢?” 美联储通过向市场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最终克服了因为股市泡沫破灭造成的市场恐慌。然而,美国的利率连续几年实际负利率,美元在市场上供大于求,致使美元贬值。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财政上大幅减税,减税总计达1.35万亿美元,鼓励消费与投资。这些措施稳住了市场,使美国经济避免了衰退。格林斯潘虽成功拯救了美国证券市场,却“按下葫芦浮起瓢”,催生了另一个经济泡沫,即美国楼市泡沫。 不过,格林斯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也承认,他任职期间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但他却认为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全球经济扩张,正是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者低估了风险。 2008年10月23日,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同样承认了之前自己的失误,他说:“我以为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尤其是银行之类,最善于保护他们的股东的权利和公司股份,但是我错了。” 事实上,一个更严重的情况或许在于美联储面对金融创新过度的“不作为”。房地产泡沫最终通过资产证券化等衍生金融产品把危机扩散到了全球。 放松金融监管不能不说是格林斯潘一直推行的信条,而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经济自由也难免为此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0年12月15日下午,一项解除了对许多复杂金融衍生品管制的法案获得了通过,交易商可以利用衍生商品,不用实际买进股票、外汇、大宗商品或抵押债等资产,就可押注这些资产的未来走势。 更被人诟病的一点事,格林斯潘还是金融衍生品的大力支持者,正是他与时任财政部长鲁宾在1998年的努力,国会才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他在2004年的一场演讲中还认为,华尔街在利用金融衍生品与其他机构“摊薄”风险。实际上,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零和博弈”,它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在宏观上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到风险中立者或风险偏好者,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并没有因此减少。 《石油危机》的作者威廉.恩道尔毫不客气地评论:“次级债或者垃圾抵押债券的证券化,就是格林斯潘留下的最高遗产”,次贷危机是戴在格林斯潘头上的“耻辱的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