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至今没有搞明白,联想为什么要在“IBM”笔记本电脑上打上联想的商标“Lenovo”,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笔者最终放弃使用了近十年的“IBM”品牌,换了别的品牌的笔记本电脑。
在国际一流品牌产品上打上三流的品牌标识,这在品牌经营中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不知为什么,联想会热衷于这样的错误。难道是为了让联想的老客户更有价值感,还是让一流品牌来带动联想的品牌的提升,殊不知这只会惊动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笔者从拥有第一台电脑起,一直使用“IBM”笔记本电脑,近十年来除了这个品牌,一直没有使用过别的品牌。因为“IBM”代表着个人电脑的国际一流品质和品牌,同时也能满足人们拥有品质和价值的追求。说实话,十年前笔者买了第一台“IBM”笔记本电脑,觉得是一种荣耀和骄傲,天天背着给人看。如果是aihuau.com联想笔记本电脑,只能悄悄地使用,品牌除了品质以外,还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在笔者家里,“IBM”笔记本电脑的“遗骸”还能找出四五台来。但是,现在只能选择放弃,而且原因变就仅仅因为“IBM”笔记本电脑有联想的“Lenovo”商标。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1、两个商标不同的价值内涵,让人经承受两种价值观的撞击。世界是只有两种产品,一是最便宜的,二是最好的。在“最便宜”和“最好的”笔者宁可选择最好的,把二者放在一起,必然会导致人的内心价值观的冲突和煎熬。因为不愿意承受这种冲突和煎熬,所以只能选择放弃。
2、从两种商标凑合在一起,基本可以判断出联想公司自身的发展又陷入了某种不可思议的混乱中。这是拿“IBM”老客户在开涮,甚至是在侮辱他们的情感和智商。
3、从上也可以联想出很多联想,联想公司企图以本土智慧操控国际品牌,几乎以不惜毁灭“IBM”原有的品牌价值,矛盾似乎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
4、联想的“柳氏基因”出现了新的变种,也许这种变异已经成为某种毁灭性的病毒。
2005年12月,笔者曾经应邀,就联想公司的人事变动写了《柳氏基因“一二一”》的专评,从联想公司发展的历程来看,联想的发展一直处于在完全对立的两条道路上,寻求平衡和统一。这种基于某种观念和价值观的对立而产生的选择和决策,往往是巨大的内耗为代价。2001年夏天,联想集团因杨元庆和郭为而一分为二,分为“联想电脑”和“神州数码”,就是联想“一二一”基因发作的结果。公司的分裂意味着,资本、人才、品牌效应的大分裂,各自为了自身的发展,都必须引进新的战略资本,这也就意味着联想对两个公司的实际控制能力在下降。
引发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是联想柳传志的激流勇退,柳传志的引退是联想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一个公司从创业之初到核心管理团队的形成,至少需要十到十五年的商海沉浮和大流淘沙,而联想从1984年创立到2001年的柳传志的退位,经历了整整十六个年头。这是一个多么来之不易的组合,殊不知这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因为柳传志的激流勇退而直接导致联想的分裂,可怕的不是资本的分散,最可怕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散或消失。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像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也是一种中国式智慧的表现。但是,激流勇退是基于“狡兔尽、藏良弓、烹走狗”式的政治险恶,而柳传志在亲自建立的基业中提前退位,似乎总有些不可思议。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柳传志没有退意,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人会让其退位。与柳传志同期创业的张瑞敏在海尔的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
联想自从柳传志的勇退后,其发展确实有些让人捉摸不透,类似在“IBM”的产品上打上联想的商标,更加证明了笔者的判断。所以,笔者在犹豫了近半年后,最终下决心放弃“IBM”。
2009年5月3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