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许凤婷 采访·撰文/许凤婷 张思 汪洋 蒋毅坤 张沙莎 编辑统筹/石海芹 版面统筹/臧安平 图片统筹/张维良 封面插画/左手 今年4月20日,33岁的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绵阳家中自缢身亡。这消息一传出,让灾区以外已然有些淡忘“5·12”大地震的人们再度将目光落在废墟之上。 “死这么多人不能白死!”这是本刊在制作“5·12”纪念专题时听到的最质朴却最有力的一句话。 在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试图以冷静、理性的眼光,探寻一年来受地震影响,商业和社会发生的变化、进步(虽然这一切难免显得有些风花雪月)。 让我们还原一年前“5·12”后的情景:房屋轰然坍塌、通讯拥堵中断、生命灰飞烟灭、财产化为乌有…… 一年之后,我们的房屋更坚强了吗?我们的通讯系统更坚强了吗?我们的生命和财产保障更坚强了吗?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得最多的词汇是“无奈”和“耻辱”。 通讯严重受阻,相关从业人员感到这是一种“耻辱”; 一年后,建筑的抗震标准提高了,执行不力的实况却并未改变,建筑设计师对此很“无奈”; 金融学教授对学生说:搞金融的人等着别人捐赠救济,这是一种“耻辱”;一年后,千呼万唤的巨灾保险机制仍未出台,让人“无奈”。 一年前,本刊的“5·12”专题以《企业公民成人礼》为题,报道和分析了企业在巨灾面前的积极行动实践,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面前走向成熟的迹象,让我们在悲恸之余略感慰藉;一年之后,我们发现,更多的企业忙于应付另一场灾难——金融海啸——带来的冲击。在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众多企业已无太多闲暇顾及牵动亿万生命,但发生概率很微的工程,例如:巨灾保险机制、电信共建共享、建筑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 在商业理性和利益驱动面前,八万个生命若非轻若鸿毛,也绝非重若泰山。 或许正是八万个生命太沉重,让我们对商业社会的进步盼之甚切,所以难免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奈和失望。

纪念,是为了进步。 仅以本专题微薄的文字,祭奠消逝于“5·12”的八万生命,并与依然能健康前行的人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