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的凤凰 “凤凰”与“梧桐”的辩证



——“千人计划”和2009年国家公派留学选拔工作断想

当所有人都在相互祝福着2009年牛气冲天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情应该是肃穆而平静的。2008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如今来看仍在持续。从四万亿的大部署到现在国家各部委相关工作的启动甚至提前启动,无疑都在诠释着我们对自身问题的充分考量。人们常说,盛世玩古玩,乱世藏黄金。现在看来还确实有着其中道理的。而人才的问题,就像电影里说的,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都是永恒的,特别是高层人才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不竭的动力。

     “我国人才大规模回流”是严重误解

     在为搜集我国留学与人才流失此类直接相关数据时,本刊记者显得非常被动。相关部门在数据问题上的答复显得模糊不清、推脱或者指称要统一宣传口径拒绝回答。在信息及其闭塞的情况下,笔者不得不搜罗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研究报告,但最新的报告也是中国科协2005年的统计数据,说明我们在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问题上还欠缺着某些主动,或者说我国科技人才流失现实不容乐观。

     根据日前中国科协发布的我国第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科技人才流出量明显大于流入量、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隐藏其后的是当今中国高技术海归人才严重流失和浪费的背景。报告还指出:我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略高于美国的4200万,低于欧盟的5400万,已经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是尤为关键的是,我国还远远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高层科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远不及发达国家。

     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乌云其其格、潘云涛等研究者对SCI数据库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2006年这10年间,共有300万人发表论文,按22个学科领域分类,排在各学科被引次数前1%的作者共有5万人。各学科排在前250名上下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6097人。这部分人可以看作是世界顶级科学家。当我们以作者发表论文时所属的机构进行统计时发现,美国排在第一位,有4016人,占总人数的65.87%;英国排在第二位,为473人,占总人数的7.76%。中国排在第16位,有19人,仅占总人数的0.31%, 但其中来自香港的作者有15人,也就是说我国大陆科技人员进入世界各学科被引次数前250名的仅有4人。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们还对署名为美国机构的4016位论文作者进行了进一步调查,找到了2350位作者的出生地信息,其中,出生在美国的有72%(1692人),出生在英国的有5.19%(122人),接下来依次是加拿大2.34%(55人)、印度2.34%(55人)、中国大陆1.96%(46人)、德国1.23%(29人)。可见,英国、加拿大、印度、中国、德国这五个国家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向美国输出的最多。且不论华人高端人才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分布状况,仅在美国的华人高端人才就至少是中国大陆的高端人才的11.5倍。照46人占2350人的1.96%来推断,在1666位出生地不详的美国高被引作者中,也许还有30位以上华人。

     如此,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拥有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占全世界的一半还多,是中国的200倍。但是美国的顶级科学家中有38%是出生于外国的科学家,其中出生于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比例接近8%。如果我们用美国顶级科学家队伍中出生于某国的科学家所占比例与该国拥有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占全世界的比例这二者的比值来粗略地反映向美国的人才外流程度(该比值越大,说明人才外流越严重),则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外流严峻程度如下:中国大陆,28.0;印度, 13.0; 俄罗斯, 5.1;韩国, 4.2;台湾, 3.6;香港,1.4。中国大陆高端人才外流最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140多万人出国求学,其中回国工作的仅有30多万人,仅占20%多。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指出,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归国留学人员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针对这一现实,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调查发现,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更倾向于留在美国。

     这样看来,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报告和相关媒体的报道来讲,我国人才正在形成回流的表述是严重的误解,可能研究者在涉及到调查具体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但是科学的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事实。由此可见,我国人才的大规模回流形势还远未形成。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施一公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科研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从大多数情况来说,我国的正教授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助理教授的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最快的方法是从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杰出人才,以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其研究领域领先、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服务……”

     “千人计划”不是早晚的问题

 梧桐树下的凤凰 “凤凰”与“梧桐”的辩证
     2008年1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这是在当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在人才战略上的重要举措。“千人计划”的实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牛市挣财,熊市聚才”的道理。此种环境下,我们开始奉行到海外“抄底人才”的战略,从国家的层面来讲,那是对整个民族的责任——当然,我们也从未无视过自己的责任。

     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这些掷地有声的语词透露着国家声嘶力竭地呼唤高层次人才的焦虑心态,这也便是“千人计划”的主要内容。

     当然,“千人计划”四字的明确表述是最近才提出的,但此计划之前早已经有了包括“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多项引进海外人才的计划,只是现在来看,在数量和规格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应该说这些计划是成功的,也为我们新的引才计划奠定了基础,但是就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现实需要来讲,这也只能算是凤毛麟角。

     期望值:报酬更多,还是环境更多?

     据相关人士透露,“千人计划”主要是为被引进人才提供相当于其国外薪水60%左右的薪金,并按照级别提供150—200平方米的住房。被引进者可能被赋予国家教授和国家青年教授这样的称呼。此种待遇远远超过了国内以往的任何引才计划,但就世界科技人才的待遇来讲,那也只是相对的。

     在回国效力的问题上,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客观现实是绝大多数留学生最终不会回国。在此我们引用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尹希对此的看法是:“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回国容易出国难,让大多数人放弃在美国的住房、绿卡、医疗保险、清新的空气等回国定居,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很多人在美国生活稳定,有保障,这不仅仅是薪水的问题。”

     笔者根据当前媒体对“千人计划”报道的统筹调查发现,该计划在海外已引起强烈反响,相关人士认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祖国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但是如何招揽到真正的人才,如何让归国人才在祖国的这块热土成长与发展是这个计划落实的难题。

     同时,在该计划提供的在国内相对高的报酬而言,它将产生诸多可能性的问题。诸如:以往引进的人才是否会考虑重新出国贴金、引进的人才与国内科研人才瓜分现有的科研资源的问题等。这还只是协调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能否寻找到真正的创新性人才。

     然而就这一问题,中组部负责人在就此计划答记者问时说道: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中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力量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大,政策不够完善,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公派留学载着希望

     公派留学如今广受批评,认为其标准太苛刻,遴选程序太复杂,很多人都毫无可能。原因在哪?2009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拔工作已启动,将在全国选派1.2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选派6000人(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000人),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项目、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国家公派专项出国留学项目及有关国家互换奖学金项目计划选派6000人,共计约1.2万人。这1.2万人将是经过层层推选、考核、评定的人才尖子,他们都必须服从国家的安排,其中回国的问题显得最为重要。

     公派留学涉及的领域是诸如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大领域和前沿领域。2009年选派学科规划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应占总选派规模的85%,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应占总选派规模的15%。国家设立公派留学专项支撑这些领域的人才出国是抱着重托的。

     数据显示,自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国家公派留学人员46071人,其中已回国34432人。年录取规模从起初的2000余人逐年增长,到2007年选派规模首次突破1万人。2008年1月至10月,中国各类公派留学生到期应回国5363人,已回国报到5297人,回归率达到98.77%。在科研领域,公派留学回国人员充当了先行者和开拓者的角色。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学科和交叉学科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他们回国后迅速成长为大学校长、院长、系主任等,成为学科带头人,不仅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提升,对于中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有统计表明,留学回国人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占77.61%,长江学者中占94%。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也曾表示,公派留学是缩短我国博士培养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这样的数据无疑让人心生喜悦,说明国家的公派留学机制是可行的,国家的心血没有白费。虽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公派生的选择自由,但是那是从宏观的角度在审视我们整个国家的未来。

     结语

     之所以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是因为无论在怎样的局势下,高层次人才都是一个国家最强有力的竞争筹码。特别是在特殊的时刻,关键人的出现将改变业已形成的事件态势,上海市最近就在英美等国家招聘金融领域的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就是此例。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需要高层次的引导者带领我们走向健康发展良性的道路。

     引进的路子是一条直接的路子,也是能够见成效的路子,但是必须充分考虑到相关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在前述我们已经说过,国家人才流失的严峻性可能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不管我们以怎样的数据构成自己的论据,但是终归有一条:人才的问题是迫不及待的。我们国家科技政策的导向也是紧跟西方发达国家,知己知彼的策略是实用的,这也是理性对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理性对待人才引进问题,高价买人才不如潜心营造留住人才的“土壤”,这才是根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8822.html

更多阅读

条条与块块关系下的法院院长产生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级别

条条与块块关系下的法院院长产生刘忠【学科分类】法院【出处】《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1期【摘要】条块关系是不同于西方学术典范的解释中国现象的中国叙事框架。在中国政治语境中,较之中央地方关系更重要的是条条与块块关系。

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与《绞刑架下的报告》 捷克民族服饰

今天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诞辰纪念日。1942年4月24日,伏契克被叛徒出卖,在布拉格被捕关在布拉格近郊的庞克拉茨监狱。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他被严刑拷打,在随时都可能被处以绞刑的情况下,用血写成了不朽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与死神共舞:“全球化不可能三角”下的全球

本文为MFI大类资产研究系列之四。作者为MFI首席经济学家江勋、研究员金淳筠。本报告授权宁波银行转载刊发,版权归MFI所有。与死神共舞:“全球化不可能三角”下的全球Macrosystem F

声明:《梧桐树下的凤凰 “凤凰”与“梧桐”的辩证》为网友善良是我本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