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起源/历史ISO 9000由ISO维护,而由国际鉴定和认证机构提供管理。该标准被广泛地应用于服务部门和制造业。但是与采纳该标准相关的高昂成本以及实施上的困难已经让很多公司转而使用替代标准(例如IC 9700、IC9200或者一种内部标准)。该标准已经经历过数次修订,对此我们在下面有详细描述。ISO 9000是由英国标准化学会的BS 5750发展而来,后者的目的是提供一份显示工业生产得到了控制的共同和约文件。BS 5750一经出台,主要的行业组织就采纳了该标准相对他们自己标准的优先地位。ISO 9000在1987年的头一个版本沿用了与BS 5750相同的结构。尽管这份文件的结构与英国标准相似,但它大量引用了很多国际文件。虽然该标准在1987年后又经过了两次修订,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有的核心,以预防为导向,有质量保证要求。1994年的版本强调了通过预防措施实现质量保证,并且仍旧要求与记录在案的程序相符合的证据。不幸的是,这在公司中是通过创建程序手册来实施的,公司受到了ISO官僚作风的拖累。在这种环境下,调整以及改进过程可能非常困难。
![ci 框架 3.1.0chm 《IT管理框架》第3章3.1 起源/历史](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304372154975.jpeg)
2000年的版本,ISO 9000:2000试图通过在标准中强调过程管理来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起草了第三版标准的ISO技术委员会在他们编写的文件中声明他们并没有发现标准的基本目标有什么变化,标准一直都主张“一个记录在案的系统”,而不是“由在案记录组成的系统”。它的目标一直是通过过程onmouseover=displayAd(1);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1);>绩效的测量尺度达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第三版更加凸显了这点,而且,如果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过程运作良好,也不再强调要拥有记录在案的程序。2000年修订版明确了对持续过程改进的预期以及对顾客满意度的追踪。不幸的是,继续编制不必要的文件并按照ISO 9001的段落结构来编写质量体系的企业还是太多,他们没有对他们的业务流程做出分析并围绕组织的流程来构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