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的最后一课》学习范伟还是学习巴菲特
经济学关于股市有一个“有效市场”理论,它认为股市会根据公开的信息进行判断,并将所有的信息有效地反映在价格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引用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一段话来说明:如果聪明的投资者持续不断地主动“货比三家”,寻找很划算的股票价格,卖出他们认为将会价值高估的股票,买入他们期望目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那么,他们这样行动的结果将必然是:当前的股票价格已将股票未来可能有的好前景在自身进行了贴现。因此,对那些消极被动的投资者而言,他们自己不去发现价值低估或高估的股票,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股价将是:随便买入的一只股票较之另外一只股票来说基本上都无所谓好坏。消极被动的投资者只需采取随机选股的策略就很可能取得与使用其他任何选股方法一样的效果。在这个理论下,显而易见,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会那么傻,把具有超额收益前途的股票卖给你,你也不可能以一个超过正常收益的价格把股票卖出去。这个理论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从绝对意义上讲,它肯定是错的,股市上肯定有赚到了超额收益的人,巴菲特便是一个例子。他对“有效市场”理论如此评价:“如果市场真的是有效的,那么我现在还是一个流浪汉,拿着锡铁杯子在街头要饭。”有趣的是,萨缪尔森在学术上虽然非常支持“有效市场”理论,在实践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买了许多巴菲特公司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更有趣的是他获得了许多超额收益,却没有想过修正自己的“有效市场”理论。那么,既然市场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如何才能获得超额收益呢?要获得超额收益,有两大途径,第一便是——犯罪!|www.aihuau.com|1没错,你没有看错,是犯罪。当然,我这里说的犯罪不是指像电影《天下无贼》里范伟所饰演的那个低智商劫匪一样,举着把西瓜刀到证券公司营业部抢劫交易结算资金,那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这里说的犯罪专指非法的证券交易,详细条款可以参见《证券法》第三章第四节“禁止的交易行为”,通俗一点说就是内幕交易、坐庄、老鼠仓等。比如,你如果能事先知道一家高赢利公司将重组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那么你想不获得超额收益都困难。有一些走火入魔的经济学家认为甚至未公开的信息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⑨,这显然是神化了市场的功能,唯一会支持他们的可能就是那些内幕信息交易者了,只不过支持的原因是基于利益而不是事实。在第三章“真实世界”中,我会详细再讲是哪些人通过哪些手段获得了令人惊叹的超额收益,这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具体说说第二条途径。第二条途径就是成为一个投资家。以巴菲特为例,他也是草根出身,最初的时候,他跟我们一样也只是一个“散户”,我们自然会想到,可以通过学习他来成为一个投资家而获得超额收益。关于巴菲特投资方法的书数量多得像他拥有的股票市值,对他的投资思想也总结得五花八门。如果你把关于巴菲特的书看得足够多,我相信你一定会迷糊,因为其中可能会存在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不奇怪,因为这些书都是其他人对巴菲特思想的总结,每个人的理解难免有偏差。巴菲特除了每年给股东写一封公开信外,自己并没有写过书——这也没办法,巴老要管理几百亿美元的资产,人家忙啊。不过,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佩服巴老的修养,他有多少粉丝啊,出本书可能会热销得地球纸贵,但人家就是不写,哪像中国的某些名人,自传虽然出了好几本,只是自传不是自己写的,自传写的也不是自己。我在这里也冒着以讹传讹的危险,把巴菲特的投资精神作一个总结,但我侧重于归纳他所具备的素质与资源,而不是像其他书那样介绍他的投资方法——毕竟,我们要学习他的话,前提是我们要具备他的有关素质与资源,否则模仿只会是空中楼阁。1. 深邃的智慧这一点容易理解,要达到巴菲特那样的境界,没有点智商是不行的,阿甘弱智仍取得了大成就,但那是在电影里,现实生活中我还没有见过。理查德·桑图里就曾经说:“大胆地说,巴菲特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人。”他这样说不是因为他在医院从事智障医疗工作没见过什么智力正常的人,相反,人家是全球最大的公务机公司——NetJets公司的总裁,周围都是精英环绕,智商120以下的人跟他打个招呼都几乎没有机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智慧与聪明是有区别的。也许你问巴菲特一道脑筋急转弯,比如“尚未初吻——打一字”,他花了读10份年报的时间也没想出答案。这时你千万不要洋洋自得地对他说:“孰为汝多智乎?答案就是‘咎’嘛!你的智商不过如此,看来我在投资上完全可以超过你。”——这些只是小聪明,巴菲特拥有的是大智慧,是对人与事的最深刻的领悟,能察看到市场最核心的本质,不经过深重的思索是无法达到这一境界的——一言以蔽之,前者是“术”而后者是“道”。2. 坚韧的恒心成功的投资需要坚韧的恒心,这与其他任何领域的成功一样,甚至可能更为明显。有一个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因为只要有时间,其他的资源都可以再花时间去寻找替代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与时间作对(可能女人的体现比男人更为明显)。而同时,时间作为最稀缺的资源,其带来的回报也是最为惊人的。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有大成就的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恒心。相关事例我们在应付小学作文时就收集了很多,这里还是回到投资上来。巴菲特最为世人所知的,也是他的恒心。据说,巴菲特的平均持股期限是20年,一些好股票他持有了接近50年,甚至到现在仍在持有。20年——这个数字变成印刷体后,丧失了那份沉重,无法直观地体验到那种漫长坚守的艰辛。20年——似乎感觉并不多,上班加班下班、恋爱结婚生子,一混就过来了,好像也挺快,“白驹过隙”嘛!只是我们有几个人在这弹指之间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呢?年少之时,个个有鸿鹄之志,长大以后,人人成为市井俗民,方知当日不过只是轻狂。立志做文学家写尽人生百味的如今弃笔执铲,下班后忙着在厨房烹调百味;想成为音乐家的没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反被命运控制了双手,只有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至于要当政治家的没有做上“父母官”只能改行做了“父母”,奶瓶尿布、把屎提尿之余,想着既然不能欺骗民众也可以欺骗一下孩子:“再不好好睡觉狼就要来吃你!”沉溺于俗务琐事之余蓦然回首,看见旧时的梦想像风干的木乃伊躺在棺木中供己凭吊——仔细想想,我们有曾专注于一件事20年吗?可能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我们再没有20年如一日地投入于一件事。再大大降低一下要求,我们有没有持有一只股票超过仅仅2年呢?恐怕大部分人没有,而这才是20年的1/10。想象一下股民甲与股民乙在讨论股票,甲问乙:“最近有什么消息吗?”乙说:“有啊,?菖?菖?菖不错!”甲又问:“什么时候可以抛?”乙答道:“估计20年后吧!”——甲听到这个回答的反应可能是遍地去找板砖。恒心是世界上说起来最容易、但做起来却最难的事。对于投资尤其如此,因为坚守就意味着要放弃兑现收益、延后享受人生。如果一个人从30岁开始投资(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年龄才有积蓄开始投资是正常的),20年后他就已经50岁了,这意味着在人生的黄金阶段他除了看着数字变动之外,没有实质享受到任何投资的收益!换句话说,坚守型的投资其实就是拿生命质量来换取投资收益,而人的本能愿望是及时行乐、倾向于享受当前的生活,所以说这种投资方式是与人的天性相冲突的。比如,根据科学家的统计,阉人的平均寿命要比正常人的多出10年(至于其长寿的原因科学家没有说,但我们似乎也很容易理解)。10年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即使人们知道这条规律,又会有几个人因为想长寿而慨然自宫呢?长期投资其实是一种苦行僧式的投资方式,而这显然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至于50年,那就几乎是一辈子抱着这只股票过了,现代人对伴侣尚且不会有这么忠诚,更不用说对股票了。巴菲特曾说:“如果你买了一只股票,希望它下周就开始上涨是愚蠢的。”相比之下,对于中国股民而言,下周才开始涨都太慢了,最好是今天买入,明天就来个涨停。3. 独立的哲学独立的哲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建立自己的独立哲学,第二是要坚守自己的独立哲学。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说:“大多数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意思考。许多人确实就是这样死的。”这毫不奇怪,因为思考大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比如哲学中有著名的“痛苦的苏格拉底与快乐的猪”的说法,二者精神状态的差异根源就在于苏格拉底要思考而猪不思考。但根据“博弈定律”,如果要获得超额收益,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哲学——要获得超额收益就必须战胜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独立哲学,那么你的投资操作将与市场上的其他人没有差别,你又凭什么超越他们呢?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核心思想是市场会犯错,而这些错误正是获得超额收益的根本来源。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投资哲学: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描述过对市场波动的心态,我认为这对于投资成功来说教义颇深。他说,你必须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名叫“市场先生”的朋友。“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既会买入你的股票也会卖给你他的股票的价格,从未失灵。即使你们拥有的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不会稳定。悲观地说,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有易动感情的不治之症。有些时候,他心情愉快,因此只能看到影响企业的有利因素,有这种心境时,他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盯上他的股票,抢劫他即将获得的利润。在另外一些时候,他情绪低落,因此只能看到企业和世界的前途荆棘密布。在这种时候,他会报出非常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将你的股票脱手给他。“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可爱的特征:他从不介意无人理会。如果今天他的报价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明天他会再来一个新的报价供你选择。在这些情况下,他的行为越狂躁抑郁,对你越有利。但是,就像舞会上的灰姑娘,你必须留意一个警告,否则一切都会变回到南瓜和老鼠:“市场先生”会服侍你,但不能指导你。你会发现他的钱袋而不是他的智慧用处更大。如果某一天他表现得愚蠢至极,那么你可以随意地忽略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那就会大难临头。实际上,如果你不能确定你远比“市场先生”更了解而且更能估价你的股票,那么你就不能参加这场游戏。“市场先生”的寓言,在今天的投资世界里看起来可能已经过时。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专业人士和学术人士都在谈论“有效市场理论”“动态波段操作”和“β值”。他们对这些事的兴趣令人费解,因为裹着神秘面纱的投资技巧显然对投资建议的提供者有利。对听取投资建议的消费者来说,市场秘籍的价值是另一回事。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或者股票和市场的价格行为闪现出的信号,不能导致成功。相反,通过把良好的企业判断,与将他的思想和行为同旋绕在市场中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相结合,一个投资者却可以取得成功。在我自己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概念牢记在心作用极大。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诲,查理⑩和我,让我们的股票通过他们运作的结果——而不是每天的,甚至是每年的报价来告诉我们投资是否成功。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企业的成功,但最终会加以肯定。就像格雷厄姆说的那样:“在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市场是台称重机。”此外,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合意的速度增长,那么企业被认知的速度就不那么重要。实际上,滞后的认知有可能是一种有利因素:它可以给我们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好东西。当然,有时市场可能会判断一家企业比实际情况表明的更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卖出我们的股票。当然,我们需要强调,我们不会仅仅因为股价已经增值,或因为我们已经持有了很长时间而卖掉它。只要企业未来的资本收益令人满意,管理人员有能力而又诚实,而且市场没有高估企业的价值,我们就甘愿无限期地持有。在今天,价值投资已经成为主流的投资思想,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不管他们是不是实际在按价值投资的思想进行操作,但在嘴上说的都是“价值投资”),所以再看到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时可能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我们不要忽略了这个哲学当初产生的背景,那是什么江恩三角、艾略特波浪理论等股市算命术充斥市场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提出价值投资,就犹如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它标志着投资思想开始进入科学化的阶段。创立独立的哲学固为不易,要坚守奉行自己的哲学更是困难,这又需要第二点“坚韧的恒心”的支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有自己“悲观主义”的哲学,大致就是说有欲望的人生会痛苦,没有欲望的人生又空虚,人活着真没劲啊,但奇怪的是,这位哲学家在实际生活中却像饮食男女一样都不能少,活得有滋有味。巴菲特跟叔本华不一样,他一生坚守自己的独立哲学,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一点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道理谁都懂,只是执行不了,否则满街走的都是伟人了。尤其是当看到别人赚钱的时候,要再忠诚于自己的哲学是需要极大的意志与勇气的。在网络股泡沫中,巴菲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的投资哲学一度受到华尔街的质疑,被认为“老投资家跟不上新经济的浪潮”。我们不是巴菲特肚里的蛔虫,无法知道他在那段时间承受了多大的精神压力、作过如何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我们可以肯定,那必然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2000年在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因为自己没买网络股而向股东道歉,但他表示仍然会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幸运的是,他挺过来了,网络股泡沫在他道歉后不久就开始破灭,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哲学的正确性。纵观巴菲特从1965—2007年长达43年的投资业绩,只有五年跑输指数?輥?輯?訛,而奇怪的是,这五年全部是美国的大牛市,当然事后来看,也都是大泡泡。——他总能在众人疯狂的时候保持清醒,我想他心中必然是有一种像宗教一样的信仰在指引着他。反问自己,我们有独立的投资哲学吗?“炒股还要啥哲学”这可能是大部分人最自然的回答。如果非要说我们有什么哲学的话,那可能就是“跟风哲学”了,而这显然不是独立的。行为金融学?輥?輰?訛有所谓的“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理论,即从众心理,讲的是羊本来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动物,但奇怪的是只要有一头羊开始行动,其他的羊就盲目跟风,也不管这头羊会把它们带向狼群还是虎口。在中国,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不要说散户,就是基金也搞“抱团取暖”。根据我的观察,中国股民有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在准备买一只股票之前,会问其他人“你买了吗”?真正买了一只股票后,就不停地向别人打听“你卖了吗”?不知道他是在做市场多空力量的调查呢,还是只想拖几个人下水?4. 超越的精神超越的精神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说,就是指不是为了赚钱而投资,这听上去可能有点像武侠小说中“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那种故弄玄虚的空话,但事实确实如此。要达到巴菲特那样的境界,必须要有一种超越“为赚钱而赚钱”的精神。
巴菲特在得知自己成为世界首富后,淡淡地说:“我能成为世界首富,那是因为我花得少。”确实,相对于他的财富来说,他简直就是个超级吝啬鬼。他一辈子就住在一个三房的普通房子里,认为这间房子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需求”;喜欢吃可乐汉堡这种廉价快餐,只是在请人吃饭时才会去趟咖啡厅;买可乐时,要访遍奥马哈市所有的店铺,因为他要买最便宜的;更过分的,有一次他老婆装修房子花了15 000美元,他就跟人抱怨:“天啊!你想想这笔钱如果按复利计算,20年后将是多少钱?!”所以各位女同胞不要急着羡慕巴菲特的妻子,亿万富翁的老婆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想想她花的每一笔钱巴菲特都在计算20年后的复利价值,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的老公又变得可爱可亲了?巴菲特在生活上节俭到了畸形,而在工作上又可以说是勤奋到了变态。有这么一个故事:1965年的时候,巴菲特的一对朋友夫妇去了埃及旅游,回来后邀请巴菲特夫妇吃晚饭。饭后东道主夫妇提议拿投影仪来给巴菲特夫妇欣赏一下他们在埃及拍的照片,那时候连美国人去趟埃及都是件稀罕事,而金字塔又充满了神秘感,于是巴菲特老婆自然是满口应承。巴菲特却说:“我有一个更好的提议,你们在客厅欣赏金字塔的照片,我去你们书房看一会年报怎么样?”——我们不清楚东道主夫妇有没有当场晕倒,但我们却知道,那份年报是迪斯尼公司的,因为没看狮身人面像而看了米老鼠的财务成绩单,巴菲特又挖掘到一只大牛股。而2007年的时候,当被问到是如何找到“中石油”(601857)这个金娃娃时,巴菲特回答道:“我研究公司不分国家,不分行业,我尽可能地读每份年报并试图搞清楚是否有便宜货。幸运的是当时我看到了一份英文版的中石油年报。你要是问我别人为什么没看到,我想说的是,在其他人享受《花花公子》杂志的时候,我看的是年报。”——我无论如何想不通,年报怎么能看出像《花花公子》一样的快感?巴菲特不仅严于律己,也深知要取得成功需要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他也努力感染激励公司员工像自己一样成为工作狂人,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让我的同事每天起床后都像自己是穷光蛋一样去拼命工作,尽管实际上他们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了。”——不知道巴菲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难道是威胁他们如果不努力工作,就让他们到中国来当白领?巴菲特生活极度节俭、工作超级勤奋,他的精神动力来自何处呢?这就是开始所说的超越的精神。在实业中有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之说,那么我这里盗用一下,巴菲特这种精神可以称之为“投资家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会将投资当作自己的生命,他的目标是通过投资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是赚钱。用巴菲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在做我非常爱做的事情,钱只是副产品。”超越的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非常难以理解。中国人勤奋有余,到国外工作的华人基本包揽了那里的加班工资,因为加班工资的标准是正常工资的好几倍,这种便宜哪能让洋鬼子占了。然而,中国人在精神层面却很难实现超越,我们忙碌沉溺于世俗杂务而对精神灵性漠不关心,“不是为了赚钱而投资”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看来是bull shit?輥?輱?訛。所以,中国人或许很能理解巴菲特为什么拼命地工作,却很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富可敌国但给女儿买台彩电都要再三考虑。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生的第一目的是繁殖,数目多多益善;第二目的是为第一目的的成果留下遗产,数量多多益善。得知巴菲特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捐于慈善事业而没有留给子女一分,中国人的反应是恨不得给巴菲特做个脑CT查看里面是不是有积水。——这也不能苛责中国人,几千年的劫难,在我们的基因里烙下了深深的“生存焦虑”,我们已经习惯了把钱当作“目的”而忘了其实它只是“手段”。但无论如何,只是为了赚钱而投资,也有可能赚到很多钱,但永远也达不到巴菲特那样的大境界。5. 雄厚的资金前面四点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但这一点“雄厚的资金”可能会有“巴菲特迷”反对,理由是巴菲特在投资生涯最初也没有多少资金,但同样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资金不是巴菲特成功的必要条件。说实话,对于这一点的取舍,我也曾犹豫过,但最后我还是决定加上,理由待我慢慢道来。巴菲特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大手笔投资,一投资就成为控股股东,然后控制董事会,从而让公司高管按“巴菲特式的策略”来发展公司。巴菲特除了为人众知的投资家身份之外,同时也是一位顶级管理大师。巴菲特在公司管理上采用了一种最简单但同时也是最难的策略——无为而治,他从不对公司高管的具体经营进行干预。一位创业者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卖给巴菲特之后,继续担任公司的执行总裁,而且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当被问到为何仍如此投入地工作时,他回答道:“哦,巴菲特忘了他已经买了这家公司,而我忘了我已经卖了这家公司。”在巴菲特的领导下,伯克希尔公司形成了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管理人员团队。当年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后,公司的主营业务纺织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最后不得不关闭。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时,巴菲特认为是自己错误地选择了继续对纺织行业进行投资,因此,他不但没有责备纺织厂经理,反而认为他们作为这么出色的经理对夕阳行业也无能为力,更验证了自己投资决策的失误。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几十年来,伯克希尔公司从来没有一个部门或分公司的执行总裁跳槽到别的公司。包括副董事长查理在内,伯克希尔有6个经理人超过75岁,而巴菲特和另外一个经理也已经72岁了。这一点伯克希尔公司倒跟以前的中国国有企业相似,公司领导岁至耄耋还是要霸着位子上贡献余热,但不同的是,伯克希尔在这些老人的领导下能始终保持行业翘楚地位,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而我们的国企领导在为子子孙孙安排好后路、享受完福利待遇后,顺利地将国有资产流失。对于伯克希尔帝国,巴菲特只进行一项对企业经营及价值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工作:资本分配。他对分公司执行总裁的唯一要求是:当公司的资金收益率达不到要求时,将现金返回总公司由他来实行调配。詹姆斯·奥洛克林,美国研究巴菲特的专家,在深入研究巴菲特的投资模式后总结为八个字:“分配资本,领导群众。?輥?輲?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这种投资模式,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条件——显然而见,成为控股股东需要拥有公司相当比例的股份,而这是要花钱的,并且是大量的钱。这里再来回答“巴菲特迷”的那个问题:既然巴菲特在没有多少钱的时候也可以投资成功,是不是意味着资金对于巴菲特而言,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呢?我是这样来理解的:短期内突出成功的投资很常见,但在长期内就非常罕见。巴菲特在没有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最初取得了成功,但如果他一直都是这样的资金量,他能取得几十年的持续成功吗?历史无法假设,这个问题不会有明确的答案。虽然巴菲特自己也认为,购买一家公司100%的股份与只购买部分股份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但就我个人的感觉,巴菲特长期的成功依赖于他控股并影响公司发展的投资手法。在他这里,投资者会影响到投资对象,而一般投资者的零星投资是显然做不到这一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巴菲特的投资犹如量子力学,观察者会影响到被观察的对象,而普通散户的投资只是经典力学,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对象互不影响。但是,巴菲特这种手法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一条件,或许他也会成功,但应该不会有现在这样成功。而中国的散户呢?假设有个散户买了点“万科”(000002)的股票,然后他就打电话给王石:“小王啊,你们公司的经营策略最近好像不太适应市场的发展,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你说王石会打110报警呢还是打120通知精神病医院?当然,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要获得超额收益,不一定必须具备上面所说的全部五大特征,只具有一两项也有可能获得。比如,如果有足够的恒心,也许也能获得超额收益,只不过超额收益不会太多。而具备的这些特征越全面,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越大,超额收益的数量也越多。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我隔壁李四就完全不符合你的理论。首先,他也是个小老百姓,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得到内幕消息,至于你说的成为一个投资家……那就别提了,他的素质不仅不符合那五个特征,甚至可以说跟那五个特征恰好相反。但他买了一只券商借壳股,一年赚了20多倍!这又怎么解释呢?”——很好解释,他靠的是运气。但我为什么不把运气作为获得超额收益的第三条途径呢?这是因为一般而言,运气是不可持续的,凭好运气取得的超额收益会在下一次被坏运气给冲销掉,所以从长期来看,依靠运气也是不能取得超额收益的。即使真有手气次次都好的人,那也是小概率事件,对于大众来说没有参考意义——好运气是不可被学习与模仿的,假设有人办了个“如何中彩票”的培训班,你会去参加吗?
更多阅读
《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观后感 兰迪教授最后一课
看完《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的视频,我真的很佩服兰迪·波许教授。因为他已经被诊断患有胰腺癌,但兰迪·波许教授依然保持一贯的乐观,兰迪·波许教授认识到,尽管自己身患绝症,但却无比幸运,因为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自己儿时的大多数梦
二等奖作品: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从文学经典的角度出发作者:李颖“看似漫不经心的娓娓道来的文字总是藏着最真的情,最深的痛。”就那么一句读者的点评,我开始喜欢上白先勇的作品。因缘巧合知道了有白先勇这位被誉为“最后的贵族”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余映潮最后一课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之一梅洪建 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教材:人教版初一下册说明:借班上课,两个课时。这是一堂“三个纬度构建文本教学”的公开试验课,笔者试图抛开传统对课文阐释性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习读书方法,领悟作文道理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主人公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各邦中最大的一个军事封建王国)和法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起来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指望通过
俞晓夫绘连环画《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之二 柏林之围全文
俞晓夫绘连环画《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