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特约评论员 钮键军 商场继续大幅度打折,但消费者数量却开始急剧减少。这是笔者4月4日在北京著名的商业区西单看到的景象。 这与一些媒体对于此前刚刚结束的G20峰会的高度评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包括国际知名投行在内的很多人士认为G20首脑伦敦峰会的成果超出预期,这对于世界度过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有着很好的刺激作用。 而中国的一些媒体则认为,随着外部世界经济的企稳,中国的出口将会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而目前国内的一些指标也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见底,最主要的是3月份的PMI(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回升,并且超过了冷暖分界线的50。 与此同时,中国的信贷超乎想象的增长,据一些媒体透露,3月份中国的信贷增量将可能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有媒体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调整,也就是说,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出现变数。但笔者认为,目前还不是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时候,否则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几率将会大增。 在经济稍微转暖时就收紧货币政策造成的恶果屡见不鲜。1929年的美国和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都是如此,由于货币当局的错误政策,不是让危机再次深化,就是拖延了经济复苏的脚步。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及外部环境也不像媒体眼中的那样高枕无忧。尽管PMI出现了复苏迹象,但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之一的发电量依然是负增长。这表明中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而中国的出口也不会因为一次会议就摆脱衰退的泥潭。尽管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各国强调要加强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宣布加强出口信贷。但在各国均有本币贬值冲动从而刺激本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没有强制约束力的宣言,很难避免其他国家不采取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而在这次G20会议上,中国金融和人民币的话语权再次得到强化,而人民币国际化今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期,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将不会贬值,反而会有强烈的升值预期。这将对中国的出口形成巨大的压力。因此,今年中国的出口情况总体将不会乐观。 而中国的信贷增长有相当大的虚高成分,这主要和高企的票据融资有关。按照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沈明高测算,1月份新增的1.62万亿信贷中,有5000亿以上的是票据融资。即便不考虑票据融资问题,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因为央行放松银根的措施有所缓解。 有迹象表明,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国央行有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的冲动,这无疑将导致货币投放的减少,对今后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也将造成压力。 因此,现在真的不是调整货币政策的时机。 现在担心过快的信贷增长将导致银行呆坏账大量发生的想法也显得有些杞人忧天。目前的商业银行对于自己资产负债表和资本充足率的关切是历史上少见的。而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多集中在票据融资和项目融资上,如果没有新的政府项目出现,我相信银行的信贷投放会自然下降。 那些认为美国等国启动“印钞机”的做法将会导致恶性通胀的担忧,也显得为时过早。尽管从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了一倍,而其高能货币的增长超过了80%,但其M2的增长率只有6%,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危机的爆发,美国商业银行的造血能力大大减弱,使得美国的货币乘数急剧萎缩。这样的结果是,美国的货币流通量并没有因为美联储的扩张行动,出现大幅增加。从目前的状况分析,至少在一年之内,美国最多面临温和通胀的压力,恶性通胀很难出现。 同时,美国的经济也很难在一年之内复苏,这就使得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产能依然会过剩,因此中国面临的也是通缩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