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泛起与增长模式之忧



  撰文/何仁

  最近,网上关于“读书无用论”的争论颇为激烈:重庆市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任何社会的热点舆论一定是有社会现实为背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一道抹不去的阴影。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495万和560万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但今年社会上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400万,除了考研、出国的毕业生之外,大约还有200万大学生就业的前景非常暗淡。

  这是“读书无用论”泛起的一个最基本的社会背景。

  就业难的第三种可能

  这其中有两种可能:一是经济不景气,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二是大学生确实严重过剩了。

  第一种可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今年独有现象,早在5年前就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周期,但大学生就业难确实是发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这完全违背了一般的经济学常识,而且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普遍的发展规律。

  第二种可能,中国的大学生真是太多了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8年全世界适龄青年(18~23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8.8%,其中发达国家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1%。而扩招前的1997年我国只有7.6%。到2006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500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有2300多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首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这样看来,第二种可能也不成立。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得出这个结论又与现实社会严重不符。大学生就业难,加上今年农民工就业难,成了今年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问题。

  不是中国经济长期不景气造成的,也不是大学生太多了,那么我们还得寻找第三种答案。这个答案是不是在经济增长模式上呢?

  外向型经济的功与过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基本确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外向型经济;二是进入重化工时代。

  先说外向型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2661亿美元,到2005年增至7620亿美元,年均增长30.1%。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18.8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

  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约为40%,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升至2000年的43.8%,到2004年高达70%。按理说出口型国家与大学生就业应是正相关,德、日、韩等也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他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却没有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中国为什么会在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就需要分析中国特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为了换取外汇购买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我国特别重视出口贸易增长,提出了“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出口战略。“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就是后来的“OEM”贴牌生产模式的源头。它的优点是简单、快捷,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发展经济。这一模式几乎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中国几乎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这种经济模式的优点同时又是它的局限,就是以单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流水生产线,而这千百万个操作岗位几乎是用不着大学毕业生的。因为是“两头在外”(原料和销售在外),所以如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渠道销售、订单处理、服务跟踪等需求大量较高教育层次的岗位几乎都在国外。这样“两头在外”变成了高教育水平岗位也在外,而低端岗位在国内的格局。所以前几年东南沿海地区大闹民工荒,大学毕业生却是就业难。因为中国是全球经济链上的加工车间,农民工的岗位是面向全世界市场的需求,而大学生的岗位却只能面向国内市场需求,而这种外向型经济对大学生所能提供的岗位相当有限。据笔者了解,一个拥有数万名职工的知名出口大企业,连一个研究生也没有,因为确实不需要。

  再说进入重化工时代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重化工的特点就是对资金的需求非常高,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低。这在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明显。在八十年代,我国是以发展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的是为全面工业化积累资金。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大步进入重化工时代。所以,在八十年代,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解决120万人的就业岗位;而到了新世纪后,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提供70万个就业岗位。虽然在重化工时期,单个重化工企业中提供的大学生就业岗位比例要比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高,但可提供的岗位总量不大,仍然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据统计,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从“六五”到“九五”呈现出快速下降的特点,2002年就业弹性呈负值,直到2005年才上升为0.59。

  路在第三产业?

  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欠发达。据统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但我国在2002年、2003年、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4.3%、33.4%和 31.9%,2005年才达到了40.3%。

 马云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泛起与增长模式之忧
  而第三产业是能为大学生提供最多岗位的产业。如邮电通讯业、物流仓储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还有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等。这些产业中大多数岗位都非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的。第三产业不发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现在国家计划投资四万亿拉动经济,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但这四万亿投资大部分是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如铁路、住房等,真正能创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机会并不多。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投资与创造就业机会也是有效益问题。就是投多少钱,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测算,同样规模的投资,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对重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之比是:4:7:10,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破除体制上的限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事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更为有效的选择。

  虽然人们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难时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大学生的择业观等提出了不无裨益的批评,但经济增长模式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因此,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要求看,中国的大学生仍然是稀缺的财富,绝不能视为包袱。而“读书无用论”的泛起也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敲响了警钟。

  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9011.html

更多阅读

生活空间 马云 一个将生活当作工作的马云更可怕

     对于那些与阿里巴巴存在竞争或潜在竞争的公司而言,一个将生活当作工作的马云将更可怕:因为阿里巴巴的未来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包括文化、信任、生活方式、社会参与等。辞去CEO并不等于马云真的退休了,相反他的影响会变

象征主义戏剧 马云还成不了 「象征主义者」

     如果马云现在离开,那么阿里国际化之路很难,13岁的“少年阿里”需要强有力的“父爱”。  眼下,马云还有两个困扰需要解决,即移动化、社交化,这两者其实也是二合一的。  还在“双十一”之前,快递员小马就被告知,最忙碌的日子要

马云读书无用论 告别胜任力模型无用论

——从选豆浆机看企业如何正确对待构建胜任力模型豆浆是现代人十分崇尚的绿色饮品,也是中国人喜欢的早餐伴侣。以前大家都喜欢直接购买成品,现在则更喜欢自己在家做,可以随时随地喝热腾腾的豆浆。那么,什么样的豆浆机做出的豆浆才会美

马云在阿里巴巴的股份 阿里巴巴欺诈门 马云一石三鸟

一场突如其来的、轰轰烈烈的高管离职事件,让阿里巴巴吸引了世界级的关注。阿里巴巴清理涉嫌欺诈的“中国供应商”一事让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也让马云“痛苦、纠结、愤怒”。在B2B业务面临巨大压力之时、在有关诚信、刮骨

声明:《马云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泛起与增长模式之忧》为网友醉生梦死君倾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