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经卫 本刊记者 陈 言
就像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叙述典型的新教信奉者的特点时,使用了绘画中的新教教徒的形象,如果他是个鞋匠,将被描绘成“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生的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韦伯在一生的论述中,对美国寄予了巨大的希望,看到是这种新教伦理带来了美国的迅速发展。 但是,节衣缩食,勤奋努力的“新教伦理”,在今天的美国还留存几分,已经无人知晓。那些让企业损失数千亿美元的“精英人才”,没有受到任何制裁,如今在接受国家资金援助的时候,因为他们是“精英人才”,便有了享受上百万美元的奖金的权利,否则国家将会遭受更加沉重的损失。美国总统奥巴马痛斥这些人“无耻到了极点”,原始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勤奋、节俭、通过日常的劳作来实现对上帝的贡献,这些在今天美国华尔街也许已经丧失殆尽。 有一种批评对向佛里德里克·哈耶克。说哈耶克的“市场原理主义”是资本主义拼命攫取货币资源的万恶之源。哈耶克的书籍在中国翻译出版了几本,除了他在1944年写作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外,真正读过三卷本《自由的条件》(第一卷《自由的价值》,第二卷《自由与法》,第三《卷福利国家中的自由》)又有几人?另一部三卷本著作《法、立法与自由》(第一卷《规则与秩序》,第二卷《社会主义的幻想》,第三卷《自由人的政治秩序》)恐怕就更无人问津了。 从哈耶克的这些书中可以看到,他主张的自由并不缺乏秩序及规则的限制。哈耶克一生在强烈批评凯恩斯经济理论,但其本人并不是自由放任主义者。 凯恩斯与哈耶克 二十世纪,全球有两位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一位是凯恩斯,另外一位是哈耶克。 凯恩斯,当然是一位大家。他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许多我们今天依然沿用的专业用语,比如GDP、失业率、中央计划,都是拜凯恩斯所赐。作为二十世纪中期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和英美多国的经济顾问,其头衔足以令人炫目。他甚至曾经间接地预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作为传奇人物的必然组成部分,他的私生活也是同样的辉煌:在伦敦股市赚出巨额身价,再通通输掉,然后再赚回来。他死后19年,依然能够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他提出以“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应对“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失灵,同时他向全人类允诺分配的公平和未来的辉煌,向全人类允诺计划经济的高效率。当然,他也有失误,那就是对通货膨胀的看法。他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是好事,可以刺激经济。但是他忘记了,一个不受约束的政府,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通货膨胀加一点儿,再加一点儿…… 和凯恩斯相比,二十世纪中期的哈耶克的确相形见绌,显得很像抱残守缺的乡下绅士。他一如既往地坚信,市场最终会解决所有问题。或者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谁应该控制经济。是政府,还是市场? 1946年的两大事件,把凯恩斯彻底变成了神。一件事是这年凯恩斯去世,第二件事是哈耶克于1944年写了《通往奴役之路》彻底成了世界嘲笑的对象。凯恩斯辉煌的时候,哈耶克正处在艰难时节。他因为婚变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甚至离开了自己生长的欧洲大陆而去了美国,尽管全美国也只有一所大学,肯接受他作为全职教授。到1962年他回到欧洲的时候,他居然发现自己依然没有市场!在1947年成立的“朝圣山学会”的发言中,他自己告诫包括弗莱德曼在内的36位追随者,“我们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全世界接受我们的观念”。寂寞至极,“却将万字平戎册,换取东家种树书”。 《通往奴役之路》 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努力30年后一举成名,而哈耶克则是早早交上自己的答卷之后,默默地等了30年。这份答卷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翻看《通往奴役之路》,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与凯恩斯论战的艰苦,可以从他的推论的步步为营,品出阵地战的硝烟。回想哈耶克的经历,我们不难理解他的执著:他的青年时期在奥地利度过,目睹了国家社会主义思想蔓延的过程。等他1938年移民到英国后,他发现了类似的思想,又开始在英国抬头。所以,他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出警告,到底我们的敌人是德意两个国家,还是控制着这两个国家的什么幽灵?1944年的英国到底是在走向胜利,还是恰恰相反?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授予政府的绝对的权力,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单一目标的社会需要怎样的强制力,才能把集体的目标强加给每一个成员?那样的社会道德会如何,而法治又会如何?哈耶克把问题引向了更深的哲学层次:我们的理性或者认知,是否真的足以支持我们控制自然形成的人类社会?这些观点在他的《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同样有着详尽的描述。1974年,鉴于“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还因为“终身的高瞻远瞩”,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通往奴役之路》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很少能够独立思考;在大部分问题上,他们所接受的意见,都是现成的意见。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是自私的,根本不重要。因为面对整个世界,任何人都只能考察有限的领域,认识有限需求的迫切性。平等,分为开始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结果的平等。因为开始的平等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探讨的就是过程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那么,毫无疑问,为了给不同的人以同样的结果,我们就必须给予每个人不一样的对待,压制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帮助另外一些人。 重新评价撒切尔夫人与里根 远在哈耶克因《通往奴役之路》等著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亲笔写到:“我很自豪过去多年聆听您的教诲。如果我能够取得最终胜利,那么,您对最终胜利的影响不可估量。”而在同一个时期,和撒切尔夫人首相同门的,还有大洋彼岸美国的罗纳德·里根。 今天世界对撒切尔夫人及里根经济政策的评价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些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的人,高度评价了两人的自由政策,但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激烈批评撒切尔夫人里根的人同样不少,特别是今天英国个别银行的巨大错误给国家财政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美国华尔街“精英人才”成为张开血盆大口,堕落到只知道个人货币的积累,不顾国民是靠自己一点一点地纳税来弥补私营银行亏空的时候,对撒切尔夫人及里根的批评也更有了市场。相对来说,对哈耶克的批评也不绝于耳。 评述自由主义的时候,社会上的贫富悬殊、撒切尔夫人里根的改革最终导致了现在的金融危机,这些是主要内容。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取消了国家的限制,煽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结果带来了无节制的投资及投机,并最终酿成了金融危机。 我们在评价哈耶克的时候,可以从英国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得出一个左右均认可的结论,那就是撒切尔夫人及里根的改革,让英国走出了1945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经济停滞,而美国也终于能从1970年以后的停滞状态中挣脱出来。这些给90年代的英美带来了繁荣。 今天的美英忍受着过度自由化带来的种种艰难,克服这些艰难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在金融危机过后,世界也将更加多样化。 世界将向哪个方向变化,也许哈耶克强调的在立法、法律限制下的自由,依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美国国会最近的种种立法,如对国家资金投放的金融机构发放奖金收取较高的税金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反映。撒切尔夫人里根的经济政策会在危机中进行调整,但自由经济制度本身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