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日前,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编制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指出,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将比上年增长5%左右。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MBA、MPA等也在扩招范围之列。国家相关部门这一意图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政策颁布后,上海一些高校立即表示,另行增加全日制MBA专业学位招生,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从报考统考的相关学科、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调剂,即接受报考其他研究生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转读工商管理硕士。据悉,复旦、交大、华东理工等高校已明确表示,今年会另拿出一些名额,招收应届生就读MBA。 大学生就业危机酿出了研究生增招五万的政策,尽管高校积极响应,但还是引来了舆论的争论。 此政策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如今经济萧条,把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送进研究院“充电”,几年后经济恢复,他们也正好毕业,所学的东西马上可以用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样一来,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对未来进行了智力投资,岂不一举两得? 这样的道理,在现实中能否讲得通,且另当别论。我只是想问一下:即使顺着解决就业压力、对未来进行智力投资的道理想下去,我们是否能够换一种思路?要知道,面临就业压力的不仅是大学生,还有农民工。大学生毕竟已经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农民工则有许多连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他们从农村涌入城市,对新的环境还没有适应,而几年后就要转化为产业工人。他们的素质,关系到中国经济长久的竞争力。为什么不借这个机会偿还一下国家对农民工们欠的教育债呢? 我早就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过分扩张,特别是博士生、硕士生,已经太多,应该“减肥”。真正要发展的,是相对低层次的高等教育,也就是大专。这类学校,在日本叫短期大学,在美国叫社区学院,一般都是两年制,学习非常具体实用的技术,费用也比普通四年制大学便宜得多。美国这些年的大学生总数大致在1800多万人的水平上,其中在两年制社区大学中就读的学生达到700万左右。也就是说,两年制的“大专生”占大学生总数的38%左右。这种学校,多是给弱势阶层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特别是那些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被淘汰的工人,在这里可以用非常低的费用获得短平快的再培训,两年后重返劳动市场。所以,一到经济危机,特别是转型时期的经济危机,政府就大力在社区学院投资。比如几年前布什政府就在美国企业纷纷外包、制造业萧条的时刻,加大了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投入。 就国内目前的情况而言,投资于社区学院、并让民工就读,可能比投资于研究生教育要有效益得多。第一,中国大学生失业率高,与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本身的竞争力不强有一定关系。人为地延长这种教育,也未必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结果只能是推迟失业,并浪费了相应的教育经费。我们不妨以美国的学生作一番对照。美国孩子从小讲究社会实践,十三四岁就开始打工。比如当今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高中时就端盘子、在建筑工地干粗活,到了大学,也是四处打工,积累了非常多的工作经验。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生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而民工则普遍有着充分的工作经验,对教育更为急需。把教育经费投在他们身上,比投在大学生身上能够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第二,虽然目前大学要收学费,研究生估计也要自己交钱,但根据种种研究,培养一个学生还需要国家相当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成了问题。培养研究生所需要的经费多,培养一个社区学院的“大专”学生则经费节省。比如,把五万大学生送进研究院,成本恐怕要比把五万民工送进大专或者技术学校高不少。我们为什么不走低成本的路? 总而言之,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应该开阔思路,推出些有创造性的政策来。要学会草根思维,不要眼睛老往高端看。教育的民本主义,实在是中国社会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