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缥缈
两会前夕,温总理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谈到,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已经走出最低迷的阶段。这一判断,获得不少实际经济数据的支持。 首先,是今年以来我国发电量和用电量都恢复了正增长。2008年11月份时,全国发电2540亿千瓦时,创下26个月新低,回落到2006年8月份的水平。虽然2008年12月份同比发电量数据仍然下降,但环比已经开始趋于稳定。按照温家宝透露的数据,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发电和用电量都恢复了正增长,在全国,2月中旬增长15%,环比增长13.2%;在南方,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8%。 从用电量的变化上分析,我国经济很可能在2008年岁末和2009年年初已经意外见底。 其次,企业库存快速回落,基础原材料价格开始回升。相对于年初,原油价格回升30%,铜价回升42%,水泥升12%,鏍纹钢升16%。基础工业产品需求的波动必然造成价格波动,而价格的波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波动,那么到2009年第一季度末期,企业存货的下行期将会结束。 第三,现代企业在调整库存之外,还必须对资本支出水平进行调整,新的资产表是否出现价格的较大缺口?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杠杆比率较低,企业库存与企业投资杠杆基本无关。因此,在新一轮的牛市到来之前,A股的反转不会有任何先兆。一旦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得到初步平衡,A股市场随时可能结束熊市,重新步入新一轮的上升。 第四,就全球而言,特别是在某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市场产能的退出也许不可避免,但就我们国家而言,由于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保护性“收储”,用以支持企业信贷,因此相对过剩的产能的退出已经逐渐缓和。据相关数据,自2008年10月以来,企业中长期贷款终于出现强劲增长,显示“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十大产业”的振兴与扶持计划,正在逐渐发挥作用。而新年之后,各方资金不断地注入A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着眼点仍然是基于我国的基础经济的产能,以及人民币资产的中期价格,均不会受到本轮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也许,自2009年起,全球产能的增长(如果有所增长的话),主要的份额会是中国的增长;全球产能的退出,主要是在西方的那些“发达国家”,比如汽车、工程机械、医药和基础化学工业品。 第五,有关就业的前景,也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外贸订单逐渐回升,相关行业的股票,比如纺织、食品、消费品和家电行业,近期的走势已经给出了答案。与周边经济体贸易信贷的枯竭形成鲜明对比,人民币信贷业务是最近6个月以来唯一真正增长的信贷投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强劲增长,将部分抵消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波动,支持我国沿海地区的粗加工工业。当然,外贸转暖,但仍偏冷,我们希望向好的趋势能够继续下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宏观调控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本身是一种“互补关系”,当经济前景不变时,通胀率低,失业率就高。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各种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外部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不利因素之一,自2008年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尤其是工业生产急剧放慢,疑似“硬着陆”。我们不能低估上年全年在“去库存化”和“消化落后产能”等方面的政策打压对于企业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警惕个别企业的“去存货化”和“休克疗法”,割肉割在地板上,这将形成企业财务数据的“空心化”。在这方面,巴菲特老先生也已“看走了眼”,坦承“追悔莫及”。 不利因素之二,是为了遏制经济增速下降,最近以来货币流动性迅猛增加,1月新增贷款1.6万亿元;2月新增贷款0.8万亿元。然而在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下降的背景下,再充沛的货币流动性也无法有效释放到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刺激民间投资。我们必须警惕资金的大进大出,事实上,政策压制与政策刺激,并不利于商业投资环境的稳定。 不利因素之三,是周边市场不稳。以资本市场而论,到2月底,全球股市的总市值为28万亿美元,与去年底相比减少约4.56万亿美元;净值蒸发14%。目前没有止跌迹象。我们要防止在刺激经济复苏中“单兵冒进”,如果外围市场的整体恢复比我们想象的慢,我们必须看好退路,随时准备把伸出去的拳头再收回来--否则,刷油漆把自己“刷进墙角”,不是好本领! 事实上,关键的关键,在于“保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经济刺激初步见效”,只不过是经济前景堪忧、前途多舛的另外一种说法--经济刺激总会见效,但它不会总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