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天:白先勇回忆父亲白崇禧1



     撰稿·王悦阳(记者)

      72岁的白先勇站在父亲白崇禧题写的石碑前,肃穆,庄重,碑上题着四个大字——“仰不愧天”。那是1950年,白崇禧应台南人士之请,为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坛而题写的。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留下的笔墨在儿子白先勇的眼中,恰恰成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最好的概括。

      童年,父亲为了国事兴亡征战四方;来到台湾,这对流淌着同样血脉的父子终于聚首,然而政治上的磨难却又让整个家族郁郁寡欢……古稀之年的白先勇悠悠地坐在沙发上,慢慢翻阅着厚厚的相册,慢慢梳理着记忆的片断。韶华易逝的无尽感慨,人情世故的变迁沧桑,与父白崇禧共同走过的悠悠岁月,仿佛水磨昆腔一般,研磨出幽幽芳香,岁愈久而愈温馨。

      如果说母亲的去世带走了白先勇模糊依稀的童年岁月,那么父亲的离去或许就意味着他灿烂华美的青少年时代,伴随着父亲与生俱来的英雄气质悠然远逝。在小说集《台北人》的扉页上,白先勇用最真挚的笔触写下题辞——“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目睹着父亲孔武的身材、坚毅的表情与渐趋寂寥的心境之间的对比写照,白先勇也不禁黯然神伤。

      耽于对昆曲的牵念,白先勇为父亲写了五六年的传记《仰不愧天》一直未能完成。青春版《牡丹亭》100场纪念演出圆满落幕,白先勇用那“不可思议的优雅和美丽”在让全世界为之倾倒之时,也让远在天国的父亲聆听到流淌在自己心中对父亲的挂念。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在戏文里说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间的人鬼情缘,但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在说白先勇与父亲白崇禧间的深深眷恋。

 仰不愧天:白先勇回忆父亲白崇禧1
      尽管外界引颈期待白先勇新作已久,但在完成青春版《牡丹亭》计划之后,白先勇却选择前往纽约求教知名学者夏志清,之后又风尘仆仆地赶往南京的中国第二档案馆搜寻资料,在他心目中恐怕自己任何一部已然或即将出版的作品都与父亲传记的重量无可比拟。这一丝未曾忘怀的夙愿,久久萦绕在白先勇心头,“只有完成了这一心愿,自己才真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今,这部作品终于临近完成,即将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与父共吟豪歌,病体颠沛流离

      1937年8月4日,白家五公子白先勇诞生前十二天,身在桂林的北伐名将白崇禧接获国民政府急召电邀从桂林飞抵南京,共商抗日大计,不久便受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等要职。在白先勇幼时的记忆拼图中,父亲总是一派终日身着灰棉布制服戎装,脚蹬皮质长筒高靴,英姿挺拔,嗜好胡服骑射的“英雄形象”。

      白家在桂林时,白先勇还不经事,更不知外界纷扰的战事打得多厉害。然而,在他模糊的记忆中,却有着一段很动人的经历:有一次,重视孝道的父亲不知是打了哪一仗回来,带着白先勇兄弟姐妹一起去乡下探望祖母。汽车一路颠簸前行,白崇禧突然扯开了嗓门唱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豪迈的歌声感染着身旁的孩子们。结果,白家父子一路引吭高歌,歌声伴着山岭间美妙的莺啼和远方的轰隆炮火声,奏响了世间最悲壮的回响,但茫然无知的孩子们却是高兴得要命。直到这群子女长大成人,才渐渐从中体会到父亲的胸襟与气魄。

      “当时那首歌是我父亲应着自己的心境唱的,面对外族入侵,战火连天,抗日艰难,父亲教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唱《满江红》,那是一种多么悲壮的情景啊!”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阵阵歌声,白先勇禁不住感慨万千。

      在白崇禧母亲马老夫人的九十寿诞上,年幼的白先勇第一次感到人生的繁华和欢愉。白家在老家及桂林城里的风洞山住处为老夫人大办寿筵,白崇禧依旧一身戎装,与身着一袭红底撒花呢子旗袍的夫人马佩璋携手迎客,一时间白家花园内百花齐放、好戏连台、歌舞升平。

      然而,白家当年的显赫辉煌、外人惊羡不已的贵族生活,却随着战火的蔓延很快烟消云散,白先勇童年短暂的欢畅也随着父亲的再度出征而变得无比落寞,剩下的只有空袭时的惶恐、得病后被隔离的孤独、家人分离时的无奈、辗转各地的逃难以及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

      在桂林沦陷前夕,白崇禧仍在前线领兵拼杀,白、马两家八十余口人在夫人马佩璋的带领下,开始了“湘桂大撤退”。走尽千山万水,尝遍千辛万苦,举家终于到达了“陪都”重庆。然而,生活还未安定,噩耗却接踵而至,白先勇感到双颊发烫,咳嗽低烧,当家人发觉在意时,肺结核业已拖了一个多月了。父亲白崇禧的部属军医陈石君向他报告白先勇的病情时,灯光下的X光片上,右肺尖上赫然地显现出一个大洞,肺病已至二期,躺在蚊帐内的白先勇睁着迷糊的双眼,朦胧间却把父亲凝重的神色看得真真切切。

      “那个时候肺结核俗称肺痨,既是不治之症,又具有传染性,人们都是谈肺痨而色变,尽管我还小,也能从父亲的神情中读懂几分。”走过这道鬼门关也让白先勇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无形间更深了一层。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白崇禧全家乘坐飞机到南京,此时白先勇的肺病在保姆顺嫂的悉心调理下也渐趋稳定。全家到南京不久后,白先勇就随父母一起去拜谒中山陵,那份肃穆且庄严的气氛给白先勇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国内矛盾浮上了水面,渐趋尖锐,白崇禧历任国防部长和华中军政长官,见证或直接参与了国共两党的对决,枪声一旦响起就再也没有一刻消停过。

      1946年白家移居上海,住在虹口的多伦路。对于白先勇的肺病,白家上下依旧不敢掉以轻心,便决定安顿其与佣人移居虹桥路花园洋房疗养,病后入南洋模范小学读书。在上海虹桥花园养病和念书期间,白先勇随家人到大世界、沙逊大厦(和平饭店)、黄浦滩(外滩)等地游玩,又到美琪、国泰、大光明等戏院观看梅兰芳、俞振飞等京昆剧大师的演出。“我迷昆曲,父亲不迷,在桂林的时候他偶尔看看桂戏。在台湾,和我母亲一起去看看京戏。”说到昆曲谈及自己同父亲间的喜好不同,白先勇也是笑逐颜开,“不过,我父亲从不反对我看戏,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人,从不觉得戏曲是糟粕”。

      在白先勇的印象中,父亲白崇禧是个儒将,念过许多古书,特别喜欢《史记》、《汉书》,甚至都能背诵。《孙子兵法》更是了然于胸。此外,他还喜欢读世界战役战史,可谓博古通今,这也对日后白先勇在文学上的成就影响颇深。父亲即使常年在外征南战北,与家人通电话时,白崇禧总要问及孩子们的成绩,白先勇开玩笑说:“我们小时候,成绩单决定我们在家里家庭地位的排行,我休学4年多,后来拼命念书,因为家庭环境如此。学习好才有家庭地位,所以我就拼命读书,考最好的学校……我知道他心里最喜欢四哥和小弟,但是也很器重我,因为我成绩特别好,各门功课都考第一。”这段经历,在以后也被白先勇写入了自己的成名作《寂寞的十七岁》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9488.html

更多阅读

白崇禧夫人马佩璋,桂林有名的美人 桂林白崇禧故居

白崇禧夫人马佩璋是广西桂林人,回族,出生于诗礼之家,肄业于桂林女子师范。当年的马佩璋,是桂林有名的美人,亭亭玉立,秀外慧中,品学才貌兼优。因此,上门说媒者很多。但马佩璋的父亲马维琪择婿标准极严,而且坚持非教门不通婚的回教规矩,这使真正

二等奖作品: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从文学经典的角度出发作者:李颖“看似漫不经心的娓娓道来的文字总是藏着最真的情,最深的痛。”就那么一句读者的点评,我开始喜欢上白先勇的作品。因缘巧合知道了有白先勇这位被誉为“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白崇禧 白崇禧简介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中国广西临桂县人,回民;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

台风眼中的宁静——白崇禧与马佩璋 白崇禧

在民国军事史上,“小诸葛”白崇禧是一颗耀眼的巨星,曾被日本人誉为“战神”。白崇禧一生征战无数,度过了叱咤风云的大半生。可是在这激烈狂暴的台风眼中,家庭生活却为白崇禧提供了一方宁静之地,这就是

《孤恋花》与白先勇小说的影视改编 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白先勇小说的影视改编,两岸三地都拍过不少。台湾出品的电影,有白景瑞导演的《寂寞的十七岁》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张毅导演的《玉卿嫂》、虞戡平导演的《孽子》和杨凡导演的《游园惊梦》;在内地,对白先勇小说情有独钟的是谢晋父子。

声明:《仰不愧天:白先勇回忆父亲白崇禧1》为网友綠色的小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