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制造“软身段”



 文/李刚

  

  根据报道,在近期的一次闭门会议中,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海尔将从制造型企业转型为营销型企业,将生产环节外包,专注于研发、品牌、渠道、和服务(这些常被称为企业的“软身段”)。如能成功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海尔将彻底打破家电行业的竞争格局,但这一转型过程困难重重。

  转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海尔将逐步摆脱从家电研发、生产、到渠道销售品牌经营垂直整合的旧商业模式,试水制造环节外包。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海尔将专注于研发、品牌经营和渠道服务,由生产型企业升级为营销型企业。

 海尔:制造“软身段”
  张瑞敏表示:“我们的战略将是进行越来越多的制造环节外包。”具体操作上,海尔生产外包将在可控制范围内逐渐铺开,缓解对企业现有业务的冲击。海尔希望先与台资的声宝、宝成等OEM商建立合资企业,之后逐步减持合资公司股份,最终退出制造环节。

  张瑞敏认为,白电行业的竞争已由技术革新和产业规模扩大转向商业模式的竞争。而实现生产外包是商业模式升级的核心步骤。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呈现为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导致家电业务利润 “薄如刀刃”,而且仍在下降。就海尔集团的上市旗舰公司青岛海尔来说,主营白电(冰箱、冰柜和空调),税前利润率徘徊在5%,与跨国巨头7%左右的利润率有一定差距。

  不仅如此,青岛海尔利润率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与竞争者差距进一步拉大。面对格力、TCL等价格战专家,海尔已显疲态,期待通过商业模式升级跳脱离价格战的套路,提高企业利润。(表一)

  海尔对与专业代工厂商(OEM)合作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为转向贴牌经营打下基础。海尔电脑主要是由广达、富士康、合硕、宝成等台湾代工厂家生产,海尔主抓渠道销售和品牌经营,取得一定成绩。海尔早在2003年已经与声宝集团等台湾家电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他们成为可能的长期外包生产商。

  中国家电厂商的竞争力集中在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国内市场攻防战也一直围绕在价格上做文章,海尔淡出制造环节出乎意料。城市家用电器市场逐渐饱和,而农村和三线乡镇消费者对价格尤为敏感,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海尔主动选择退出其具备一定实力的制造环节出人意料。

  惠而浦、博世-西门子等跨国巨头虽将微波炉、空调等生产外包,但洗衣机、冰箱等核心产品仍以自己生产为主。海尔近期在国内积极寻找行业整合机会,在海外寻找并购对象,这些似乎表明海尔仍在扩大规模,接手并购对象的产能,似乎没有淡出制造环节的先兆。

  胜算几何?

  海尔集团在2007年后采取一系列动作,如改造组织结构、深耕销售渠道、推出产品品牌等,为商业模式转型作铺垫。

  2007年中,海尔宣布进行重大内部重组,着手将过去的产品事业部制整合为六个营运中心(表二)。分散在各事业部的销售、研发部门由营运中心统一管理。2007年11月,海尔联手三联旧部,组建自己的“日日顺”电器连锁渠道,开拓自己在三四线乡镇的市场。自2007年4月以来,海尔推出一系列独立的子品牌,如帝博双开门冰箱、INNOV+高清电视,卡萨帝冰箱等,强攻利润较高的城市高端市场。2008年3月,海尔推出卡萨帝子冰箱,由美国海尔生产,进口国内,定价甚至高于同类外国品牌。

  新的商业模型必然带来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定位,由成本领先跨越到差异化。海尔在差异化的路上已经探索多年,力度逐渐加大,但家电技术成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渐趋饱和,这些导致品牌的溢价能力弱。

  不仅是海尔,惠而浦、博世-西门子、GE等传统家电巨头也面临着增长缓慢、利润微薄的问题,可见品牌溢价能力弱在全球家电行业普遍存在。与其他贴牌经营的厂家相比,家电厂商利润率明显偏低。微薄的利润率可能导致家电代工无利可图,间接限制了代工厂商的发展(表三)。

  核心竞争力重新定位带来的人员重新分配、寻找可信赖的代工商、家电行业同质化等重重困难,给海尔的转型带来巨大不确定性。海尔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 ,其员工中有60%以上是一线工人,如何剥离这些生产基地?由谁接手?会不会引发社会负面观感因而伤及海尔品牌?海尔接触的代工厂商如声宝集团拥有自主品牌,将产品制造外包有可能造成核心技术泄露,用自己的订单培养出强大的竞争对手。

  除某些高端产品外,家电产品同质化的趋势明显,海尔的差异化战略能否奏效直接关系到海尔商业模式转型的成败。

  出路何在?

  从CRT到空调,中国家电市场竞争多年来基本走的是价格战的路子。这种“欲争夺市场份额必在价格上下功夫”的思维方式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城镇市场接近饱和,农村市场需求缺口仍然较大。而农村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96.77台,电冰箱95.03台,彩电137.09台,空调95.08台;而在农村,这四个数字分别为45.94,26.12,94.38和8.54。最近政府出台“家电下乡”措施,对农村消费者购买家电进行补贴,但对下乡产品价位进行限制,也是在价格上做文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除非转型成为单纯的渠道商,海尔无法摆脱身陷价格战的命运。

  有关海尔转型结局的猜想:中期以内,海尔的定位仍将是领先的家电厂商,基本没可能转为单纯的研发商或是渠道商;海尔的多元化布局仍将继续,但不太可能从家电主业出走,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下,海尔的转型可发挥的空间有限,可能走有限外包的道路。非核心产品的电脑、手机、小家电,甚至黑电产品生产可能会完全外包。利润薄如刀刃的低端白电产品生产可能也会分批外包。逐步退出在增长缓慢的发达市场布局的产能,发力主攻物流和渠道。且产能向南亚等市场发展迅速、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集中,并积极培育当地合作伙伴,适时脱手,实现生产的逐步有序外包。(作者系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9520.html

更多阅读

海尔:用户导向的网络化战略实践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给传统的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显然,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致力于互联网时代商业发展模式探索的海尔,为了更加贴近用户,如今已进入了第五个战略发展阶

海尔:逐鹿全球的中国品牌

    “海尔应像海。惟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 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眼中,海尔就是大海的化身:经历着由弱至强的成长历程,实现了从集体小厂到全球化集团公司的华丽蜕变。

海尔:全球化品牌的世界行走“哲学”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曾说:“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  青岛海尔工业园区,海尔文化广场中心有三个花坛,花坛内的白象从一只到三只,海尔讲解员说,这取意于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白象又结合了“万象更新”

海尔:从制造到营销的转型样本

 作为中国制造的领军企业以及中国品牌的全球典范,2009年,海尔悄然开始谋求由“制造型”向“营销服务型”企业的转变,并试图让营销和服务成为重塑核心竞争力的两大利器  文  赵琪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上下游的层层挤压下,家电行业

声明:《海尔:制造“软身段”》为网友陪伴多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