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没逛过广州的大型商业中心了,昨天应朋友之邀陪逛。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思维都快被市场陌生了。
品牌众多,大多商品都披着“洋”皮,连营业员都“洋”味十足。这不得不让人犯蒙,是不是我们的生活也来个彻底“洋”化?作为一个营销人,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一路走来,从穿、戴、用,到吃、喝,洋品牌一路喊高。一双皮鞋三万八千八,普通太阳帽五六百多、,一件T恤三千多等比比谐是,挂的都是“洋”头,努力想找出点带有中国内涵的还真不容易,连汉字都不多见?再仔细看看,很多都是“中国制造”。所以就出现挂个洋皮卖个猪价的现像。
在星巴克,一杯拿铁咖啡30多,细算成本才5元,而在中国的售价比国外要高出许多。这些商品,全球统一销售,可为什么在国外售价那么低,http://china.aihuau.com/在国内的售价这么高呢?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寡头垄断市场,就拥有高的定价权。”甚至连国人的思想也被垄断了,这就是利害之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别人做的好的地方。
从营销角度来讲,价格是一种策略,并非随意而来。但话虽如此,始终感觉八国连军的时代又来了,只是现在抢得更文明一点而已。回想一下,中国也有不少的优秀产品,为什么总被践踏和忽视?
我们来看一些问题。第一,国内的不少产品质量已经不输给国外同类产品,但品牌构建意识不强,标准化不高,所以品牌在输。其次,从利己的生意人角度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必须遵循低价策略,肯定要把价格放低。而在垄断市场,价格必然偏高。第三,双重标准,搞双重标准的企业一般都是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和品牌,而且名气比较大,垄断市场又垄断价格。第四,所谓的价格策略,可能有一些企业是纯粹从定价的原则上来进行区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同的市场会对不同产品有不同的接受程度;第五,国人的祟洋心里,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大,别人的东西就是比我们好,比我们有档次;第六,中国人给人的感觉那就是不差钱,土匪式消费,有价就有档次……此类事情不胜枚举。
说到底问题都在自身,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几年国内的企业做的好一点的不是被收购,就是被卖给外资企业,这样下去中国的工业和商业是肯定要被垄断的,任人鱼肉的日子也不会很远,毕竟中国不差钱的人并非外人想像的那么多,苦日子还得断续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