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安德/ 文
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对资本需求紧迫性的减轻以及当政府开始寻求出售所持股份时,中资机构将可能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金融危机的隆隆海啸声已经从大洋彼岸传到了中国,中资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忧心暂省 诚然,当前混乱的经济形势在全球范围内铺展开来,我们很容易迷失其中不能思考危机将产生的长期影响。由于大量资产减计导致资产缩水,西方金融机构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些杰出的国际银行及保险金融机构正在退出舞台。 然而,迄今为止,这次危机对中资银行的直接影响却十分有限——在2008 年,中资银行利润仍然保持成倍的增长。除去中国银行90 亿美元亏损外,中资银行在抵押证券及其他证券的价值缩水中损失十分有限——例如,招商银行由于雷曼兄弟(Lehman)破产仅仅损失约7000 万美元。那些步出国门收购西方银行资产的中资机构却遭受到重大的损失——例如,国家开发银行投资于巴克莱银行(Barclays)的股份市价缩水80%,而平安也因富通银行(Fortis)破产而损失惨痛,几乎抵消了2008 全年的所有其他利润。 未雨绸缪 可以说,面临着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中资机构远非能够自鸣得意。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坏消息以及重组新闻以前所未有的频率不断传来,中资机构对未来的趋势应该有了充分的了解,从而迎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他们不仅在考虑需要哪些拯救措施来同时支撑自身业务以及整个中国经济,一些高瞻远瞩的机构甚至已经在评估危机后的前景,并寻求机遇以获得成功的定位。通过定期细致地审核面向个人借贷者及各个行业内的贷款风险敞口,银行可以获益良多。我们从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尽管许多信息都反映出了问题的征兆,但不少出贷方并没有根据这些已有的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由于缺乏有效信贷评估,他们的银行最终不能避免破产的厄运。 与之类似的是,在消费者借贷方面,催讨拖欠贷款时也一定要行动迅速。最佳实践的银行还明确地认识到在某些业务中(如贸易融资),提供额外信贷实际上可以降低借贷者的信贷风险。对于一些较小的金融机构而言,融资可能也会成为一项挑战,这需要通过积极保留大客户以及与监管机构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当前,在整个组织中层层落实既清晰又一致的管理重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当然,在危机时代,对待沉疴以久的经济,需要通过更为广泛的挽救措施来对这种方式加以调节。在美国和欧洲,政府控股主要银行的行为招致了关于银行业主要目的的激烈辩论。政府鼓励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Scotland)等银行维持2007 年的贷款水平以使企业在衰退来袭时尽量避免出现融资问题。 中资金融机构早已习惯如何在实现股东价值目标、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以及维系与国有企业的长久关系间实现平衡。随着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及商业地产领域的企业承受着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压力时,中资银行需要系统地评估其贷款组合并确定哪些业务能够带来利润及信贷风险。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还需要明确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关键客户和行业能够成为优质客户,并持续向其提供贷款服务。最成功的金融机构会对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客户利润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相应地采取最 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在面临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为保持快速增长所付出的努力同样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基础设施投资将会是先行军。中国在完善基础设施融资、以及利用公私合作以改善社会回报并降低信贷风险等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而拉动内需这一推动因素也需要简单的消费者贷款产品及增强的信用评级机制,并同时为医疗及养老金产品提供支持,以鼓励大众进行消费。时势英雄 放眼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中资金融机构由于在近期投资中遭受损失、对未来利润来源的不确定以及运营方式中与西方经济体的巨大文化差异,因而采取了一种可以理解的谨慎态度。不过现状是,主要西方银行的股价都已跌至历史低点,而中资机构(与中东经济体)却具备充足资金进行海外并购,并且发达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更胜以往。 此外,由于许多主要西方银行声名受损,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而言,中资机构可能成为强大且颇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并购或少数参股将会极具吸引力,特别是那些能为收购方带来新的能力、同时被收购方又不存在难以估价的资产的交易。近期中国银行收购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LCF Edmond de Rothschild Banque)的股份就是这样一个案例。中东的许多投资者则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例如卡塔尔投资局(Qatar InvestmentAuthority)对巴克莱银行和瑞士联合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的投资等等。 然而,中资机构往往需要进行彻底的尽职调查才能对类似资产进行收购,这一点对于许多目前迫切需要筹集资金的西方金融机构而言是很难接受的。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对资本需求紧迫性的减轻以及当政府开始寻求出售所持股份时,中资机构将可能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中国本土市场:此次金融危机再次强调了透明度、积极的风险管理及有效的企业治理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中资银行在本次危机来临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危机过后,在这些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将更为重要。当监管部门、其他政府部门以及市场参与者寻求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以避免类似危机的发生,并为中国经济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工具时,这些重要性对于整个中国金融体系同样适用。 (题目系编者加,未经作者审阅) (作者系博斯公司大中华区金融业务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