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富寺 四百八十寺都富得流油4



  他还几次“舍身”到庙里做和尚,就是不出来管理朝政,害得大臣先后凑了四万万钱来赎他。在货币领域里,他也有惊人之举。自宋明帝停止铸钱以后,民间都使用古钱,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到梁朝几乎又要回到实物交易了。梁武帝决心整顿,先是禁了古钱,又禁了私铸,最后索性连铜钱也全部都禁了,改铸铁钱。

  铸铁钱,是因为铜料实在不够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铁钱。他也不想想,铁钱固然不缺原料,但是更能刺激私铸。果然,铁钱通行十多年后,民间真的、假的铁钱堆积如山,物价狂涨。市场交易就更为壮观,拿钱袋子去做买卖是不行了,都用牛车一车一车地运钱。哪还有按多少文来数钱的了,都是按贯来计数。据记载,买米一斗,要铁钱80万;买狗一只,要铁钱20万(见《魏书》)。那年头,人人都能腰缠万贯。

  铁钱的信誉荡然无存,等到梁朝灭亡后,铁钱也就废止了。这个“黑铁时代”,也是南北朝政治史中比较荒唐的一幕。

 东富寺 四百八十寺都富得流油4
  梁朝为什么铜料奇缺呢?原来是跟佛教兴盛有关。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在南朝,何止四百八十寺?梁武帝时仅建康城内,就有寺庙700多座,和尚尼姑人数过万。有庙,就得有菩萨,那时的菩萨不全都是泥塑木雕,很多是用铜浇铸、用金涂面的,以示虔诚。还有寺庙装饰、佛教仪式用的大量法器,也都非铜不可。

  这样,庙里用去的铜材,就不知能铸几万几亿钱了。此外大臣们为梁武帝赎身用的四亿铜钱,八成也都有去无回,全变成了菩萨金身。

  铜一稀缺,人们就越发珍惜,舍不得用铜钱,你收藏我也收藏,流通的铜钱越来越少,以至闹起了钱荒。这一时期的“短陌”已成了规矩,梁朝的东一半国土上,是八十当百,叫做“东钱”;西一半国土上是七十当百,叫做“西钱”; 唯有京师稍体面一点,以九十当百,叫做“长钱”。到了梁朝快咽气的时候,铜钱已是三十五当百了。

  人真是太聪明了。“短陌”,呵呵,这也相当于把纸币撕成两半用。这是民间自发的“增值法”。

  梁武帝早年驰骋疆场,雄姿英发,政治上也很清明,到晚年却昏聩得无以复加。后来有个羯族人侯景作乱,以1000人起家,没几天工夫竟纠合了10万人众,打进了京师,把这个85岁的老皇帝看管起来不给饭吃,硬是给活活饿死了。

  梁朝完了,接下来是陈朝。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也是一代英主,治军从政,都有雄才大略。他少年时贫寒,当过打渔郎,后来做官也是从基层起步的,当过里长和油库的小官。梁武帝死后,他总揽了梁朝的军国大事,几次谋划完成中原统一大业,极受百姓拥戴,最后受禅让做了新朝代的皇帝。

  陈霸先登基后,政治清明,江南一片安泰。后来的唐太宗和魏征,都很服气他。魏征认为陈霸先功勋不下曹操、刘裕,雄豪无愧刘备、孙权。可惜,天不怜才,他登位才三年,就病逝了。否则,后面隋唐的历史都可能要改写。

  陈朝起初所用的钱,也还是乱七八糟,鹅眼钱也在流行,粮食布帛也当钱用。到第二个皇帝时,开始铸五铢钱。这是汉武帝以后罕见的好钱,相当精整,一当鹅眼钱十。

  到了陈朝后期的宣帝时,大概财政有点紧张了,又铸所谓“太货六铢”,一当五铢钱十。这是又要明明白白地抢钱了,老百姓坚决抵制。这个六铢钱上的篆文“六”,写得像一个人双手叉腰,于是就有人编出民谣来唱:“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这歌谣,真的就唱衰了陈朝了。宣帝一死,六铢钱也就停用。下一个皇帝是谁?是作《玉树后庭花》曲子的陈后主。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歌词写得太丧气,南朝也就在他这儿亡了。

  最牛的钱出在北朝末代

  既然是说南北朝,有南朝就有北朝。因为北朝多为“胡人”建立,在古代正统史家的潜意识里,北朝政权多少有点来路不正,后世士大夫对北朝的兴趣也不大。影响至今,实际上我们对北朝也十分陌生。

  其实最后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的隋唐,严格意义上都属于“北朝”,可是因为这两个大王朝都是正统,印象中这又天经地义是“我们”的了。古代的“华夷之辨”,就是这么矛盾。

  好,我们来看北朝的第一王朝——北魏。

  这是个鲜卑族政权,疆域辽阔,黄河流域尽为其所有。后来它又出了个极为倾慕汉文化的孝文帝,把都城从原来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禁止胡服胡语,彻底汉化,可以说成了“我们”的北方大帝国了。在前面我说过,北方有很多地方不用钱。北魏铸钱也很迟,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510年)时才开始铸钱,称“太和五铢”。不过这钱的品质极其低劣,只在京师地方流通,出了京师,人家不认。15年后,北魏又铸了一次五铢钱,质量就好得多了。

  尽管国家有了自己的钱,但到了北魏后期的孝明帝时,仍有许多地区不用钱。

  当时的尚书令王元澄汇报说,民间用布帛粮食代钱,多有不便:“用布帛不能一尺一寸地剪开,用粮食则给百姓增加负担。”人民之所以不用钱,是因为钱币的供应量不足。他建议,应该准许民间放开使用前代的古钱、旧钱。

  他这用心是好的,但是没有估计到效果——只要是个钱就能用,那钱制就太杂了。钱一杂,老百姓不好辨认,不法分子就该乐了,又是私铸的好时机来了。这之后,私铸果然如烈火燎原。史书记载,当时私铸的劣钱,“徒有五铢之名,连二铢都不到,薄得比榆荚还甚,一穿绳子就破,放在水上,几乎不沉。”

  民间把这样的钱叫什么?叫“风飘”、“水浮”。(见《魏书》)还有从南朝流过来的劣钱,像“鸡眼”、“綖环”之类,也都跟着凑热闹,就是法令也不能禁止。

  北魏的一部分后来东迁,把都城迁到了邺(今河北临漳),改称“东魏”,不久就被“北齐”取代。北齐的都城仍在邺,开国后铸过一种“常平五铢”,分量很足,是北朝难得的好五铢钱。可是到了北齐第二代皇帝,私铸就又猖獗了,仅在邺城使用的“常平五铢”,就有四种颜色,这中间有三种肯定是伪币。河南一带就更甚,过量掺铅掺锡的假钱公然流行。

  北魏还有另一支留下来没有迁移,也成立了新政权,改叫“西魏”,不过只传了三代,就被新起的“北周”给灭掉了。北周的气势比较猛,铸起钱来,下手一次比一次狠。一开始它铸的货币,叫“布泉”,价值是一个当五铢钱5个。流通16年后,又铸“五行大布”,一当布泉十,也就是一个当五铢钱50个。后来又把布泉废除了,5年后又铸“永通万国”,一当五行大布十,也就是一个当五铢钱500个。

  ——都是一个规律,一开始还有所收敛,让你扑腾个十多年,养肥了,就开始狠狠抽你的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2995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东富寺 四百八十寺都富得流油4》为网友花败羽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