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全球金融市场面临一个紧迫的任务,这就是解决那些对整个系统来说重要的金融机构所存在的问题。
很明显,如今的系统性风险已不仅仅是银行挤兑和结算风险的问题。我们还有来自交易对象的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在OTC(柜台交易)市场,任何参与方的失败都将击垮原本健康的其他同业。 事实上,曾有人跟我说,我们信仰上帝,但不是作为竞争对手。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流动性趋于枯竭,资产只能靠大幅降价才能卖得出去。如果这些资产是按市值计价,那么其他机构或许将在资产出售时被迫蒙受巨大的损失。还有人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到底应该以市值计价,还是模型定价,或是随意定价(mark to mud)? 日本在应对1990年代金融危机的时候,由于过程太长,而招致了批评。但同时我想指出,日本很谨慎地避免制造更多的系统性风险以防止引起更多的全球性问题。 1997年,日本全球运作的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陷入了一场危机,但是监管方并没有因为它不是商业银行就任其违约破产,而是由日本银行向山一证券延长了贷款时间,使其能够完成在日本和海外的合约交易。1998年秋天,日本长期信贷银行(LTCB)也出现了危机。当时,反对党认为这个银行应该被清算,而且不能动用政府资金。但是,长期信贷银行当时与130 家外国金融机构签署了价值22万亿日元的柜台交易衍生品合同。因此,政府通过法案,将这家银行在倒闭之前置于公共管理之下。政府及日本银行也向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承诺,他们将为正在履行的衍生品合约提供担保。 很自然的,由于当时日本出现了一些“僵尸银行”(失去功能但未倒闭的银行),政府的救助也招致了批评。但我想强调的是,由于当时这些“僵尸银行”被隔离开了,也就避免了全球性的风险传导。 现在我们面临的这场危机要比日本在1990年代经历的危机更为复杂,因为一些大型的全球金融机构都濒临困境。 为此,我们针对那些在系统中地位重要的金融机构应该加快重建监管督查框架。根据不同的业务所呈现的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应该为其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真正精密的监管架构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虽然我目前并不太清楚G20峰会将涉及的具体议题,但我对于近期举行的各国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讨论比较关注。 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呼吁加强财政刺激措施力度,将之提高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而有些国家则更强调金融体系的再监管改革。目前的问题并不是应该加强财政刺激还是加强金融监管,我们现在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在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当涉及再监管的问题时,全球协调力被认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我倾向于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永久的监管机构来系统性地监管那些重要的金融机构。G20峰会应该高度努力明确谁来主导这次行动,是国际清算银行、监管当局联席工作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论坛或是其他机构组织? 尽管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正日益加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但是同时关于国际金融机构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类机构的管理等问题却前所未有地缺乏共识。我想强调的是,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不同的是,我们不可能奢望还会有10年的时间来建立对全球的金融监管体系。 (作者为野村控股株式会社董事长,本文是他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企业峰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