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把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放在收益性之上,用它去购买机器设备、矿产资源或进行股权投资都是不合适的,把它私分了更不合适
□ 吴志峰/文北大张维迎教授不久前说,最好是把外汇储备至少一半分给老百姓,话声未落立即就招致中国投资公司总经理高西庆“不敢恭维”,理由是储备分了“力量就分散了”。 老实说我对双方“辩友”的观点都“不敢恭维”。 外汇储备是债不是财 外汇储备不是国家财政资金,它是央行的资产,但这个资产是人民银行用人民币从市场上买来的。 由于中国在2008年8月6日之前采用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出口获得的外汇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并最后卖给央行;外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进来的外汇也经兑换进了央行的账户。 所以国家外汇储备对应的是人民银行对这些国有民营企业和外资的负债,他们一旦需要进口付汇或投资撤离就需要到央行兑换回外汇。 也就是说国家外汇储备实际上是这些市场主体存放在央行的资产,央行不过是给他们打了张叫做人民币的白条,叫他们先拿着白条在中国市场上花,以后要拿回外汇资产时再拿白条来取。 因此,张维迎教授说给国人分外汇储备就犯了常识性错误了,就是把外汇储备当成国家财政资金、当成国有企业资产了。高西庆同志没有点破这个常识性错误,而是说储备分了力量就分散了,好比拳头张开变为巴掌打人就不痛了,他的反驳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怎么用?谁来用? 最近两会期间,厉以宁教授又谈到外汇储备如何使用,他认为外汇储备花在三个方面最有效:一是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二是购买紧缺资源;三是参股海外企业。 我确实也赞同厉老师所说的去购买这三类资产,但问题是谁去购买?是央行直接去买吗? 肯定不行,央行不具备管理实物资产或股权的职权。是将外汇储备交给中铝等国有企业去买吗?那又涉及到如何把外汇交给他们。但无论外汇注资还是贷款实际都是要去购买外汇,这只不过是减少外汇储备的问题,而不是外汇储备如何用的问题。 就外汇储备本身如何使用,还是当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说得透彻。她说“外汇储备对应的是居民和企业的货币资金,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必须坚持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原则。目前中央银行的储备结构是合适的,没有必要做大的调整。”“如果外汇储备结构需要调整,我想也是经营管理者的权限,外汇局每年都会根据市场变化对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资产结构和期限结构进行调整。” 确实如此,就外汇储备管理而言,无疑应长期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而且必须把安全性和流动性放在收益性之上,因此用它去购买机器设备、矿产资源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都是不合适的,把它私分了就更不合适了。 因此可以下结论说,外汇储备如何用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外汇储备多少合适?但“外汇储备多少”本身并不是央行和外汇管理局能决定的,而是由外汇制度和市场决定的。 自2008年8月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后,央行被动增加外汇储备的制度性压力已经解除,事实上不管是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减少也好、资金外流增加也好、还是强制性结售汇制度的影响也好,自实行外汇管理新条例以后,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了。虽然由于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外汇储备仍然有惯性增加。 存汇于民、化整为零 笔者认为,现在应该做的是要在取消强制性结汇制度后,配套推出鼓励“存汇于民”的措施。我们应该学日本,虽然它的外汇储备只有中国的一半,但其官方外汇储备与民间持有的外汇大概是1∶4的关系,即在官方持有1万亿美元的基础上,民间还持有超过4万亿的外汇。在日本,人们无需过多议论外汇储备该如何使用,而是由企业和老百姓自己做主,该什么时候去收购外国矿产资源、外国企业应该交给民间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当然以中国近2万亿规模而言,外汇储备可能确实太多了。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是由进口付汇、偿还外债本息和稳定外汇市场等几项功能来决定的。现在各种模型所测算出的适度规模虽然不同,但都不会超过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外汇储备中至少有一半可以转作其他用途。 对此中国政府也是认识到了的,成立中国投资公司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只是中投公司出手投资的几项资产受损严重,似乎吓破了胆,所以起的作用也就不明显。 现在厉老师等又建议拿外汇储备去收购战略资产,笔者觉得不能简单采用划拨外汇储备去国际市场集中购买的方式,而是应该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去购买外汇,分散地购买战略资产,因为一窝蜂、闹哄哄地在国际市场集中购买只会哄抬价格充当“傻大头”。但这种“民间性”、“分散性”的方式首先需要国家做好“存汇于民”的制度安排,以防止经给念歪了。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中国确实已到了分散外汇储备的时候,但最迫切的是应该推出“存汇于民”的制度安排,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居民等民间力量自主管理本属于他们的外汇资产。但就外汇储备管理本身,仍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高于收益性的原则,由单一国家机构动用外汇储备来集中购买战略资产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