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政策 谁是“量化宽松”政策买单者



  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起到刺激市场的作用后,最受益、先受益的国家可能未必是最早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

  □ 何志成/文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大客户部高级经济师

  3月5日,英国央行正式宣布将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日,欧洲央行在降息50个基点后也暗示:未来可能不得不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何谓“量化宽松”?欧洲两大央行实行这一政策后能否“力挽狂澜”,将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衰退的GDP拉回正数?

  无计之计

  何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就是以市场上的商业金融机构是否能够恢复“正常”放贷为惟一标准,不顾一切地“印钞票”。当然,这些钞票不是一股脑地投放到实体经济和商品市场上。它们是以电汇的方式,通过央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或由央行购买金融机构票据的机制,由央行充当债权人,流动性暂时仅限于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货币市场。

  为什么选择“量化宽松”政策?

  没办法。正常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用尽,而且无法阻挡经济衰退的狂澜。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到来前都处在狂热状态,不是拼命放贷,就是在商品期货或货币市场上做反方向。虚拟金融市场的暴跌,不仅套牢了它们越来越少的现金储备,而且还要“去杠杆化”,追加保证金。即使是少数非常谨慎的银行,也在危机中惊慌失措,不知道自己的资产什么时候染上病毒。

  因此,全球银行业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基本不贷款,业务急剧收缩。这引发了市场流动性的紧缺。尤其是欧洲,由于在长达10年的牛市中,商业银行随着欧洲东扩而向东欧国家大肆放贷,而东欧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成为第二轮金融海啸的发源地,因此欧洲和英国的银行业损失最大,最害怕。这也是无论欧洲与英国央行怎么降息,就是无法令商业银行恢复正常贷款的原因。

  害人害己  内缩外胀

  这种方式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历史已经回答。

  英国央行与欧洲央行不是创新者,美国在几周前已经宣布实行这一货币政策,而日本实行这一政策已有十余年。

  日本的实践证明:金融危机会极大地打击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市场的“去杠杆化”过程会很漫长,在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的交易很难正常;另外,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货币市场的自由化,一个国家无限制地增加流动性供应未必能够刺激银行业对本国的放贷。也就是说,当货币的境外与境内回报率存在剪刀差时,货币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境外,尤其可能出现的情形是,本国经济会长期萧条,如同日本“失去的十年”。

  换句话说,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起到刺激市场的作用后,最受益、先受益的国家可能未必是最早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对像欧洲央行这样“保守”的央行而言,更可能是替人做嫁衣,因为它们习惯于“盯住通货膨胀”,以“通货膨胀”是否上升来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

  如果这样,其他国家就惨了。

  本次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这么惨烈,这么持久?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长期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向全球市场输出流动性,引发了全球流动性泛滥,而它自己却长期处在“通货紧缩”之中。

  历史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不会极大地增加本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由银行业内部流向社会需要时间。当银行业账面资产膨胀,信心恢复,放贷冲动增强后,首先得到贷款的很可能不是实体经济的“最饥渴者”,相反,那些虚拟金融市场的大鳄们可能得到得更多、更早——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金融机构或是半拉子金融机构。如同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都转行做票据,倒来倒去就能发财,谁还苦心经营实体经济。

  而当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开始尝到甜头了,对客户发放贷款也从谨慎变得随意了,这个社会整体的流动性泛滥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在这时,本国仍然可能没有通货膨胀,或者没有高得吓人的通货膨胀。

  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可以将流动性在很短的时间集中到一个点或几个点上,又从这个点很快地移动到另外的点上,如同过去几年,全球虚拟金融市场轮番炒作,新兴市场国家一个接一个地经济过热。在流动性泛滥的源头——日本美国还在讨论通货紧缩为什么挥之不去时,全球能源价格已经疯狂上涨几倍了。

  以“新”为壑  以弱为壑

  日本过去十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于向全世界发行本币,最终是向新兴国家输出通货膨胀。

  为什么新兴国家容易形成流动性泛滥的“洼地”?为什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容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因为在这些国家,货币市场的回报率以及市场可以炒作的“题材”比发达国家要多得多,而且它们的经济体已经对过热失去了“免疫力”,一点就着——有大跃进的天然冲动;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劳动力价值上存在巨大“鸿沟”,新兴经济体的物价上涨的“潜能”非常大,比如中国,现在粮价这么低,农民这么苦,放开粮价的压力是很大的,随时可能释放。普通劳动者与高端劳动者劳动报酬差距这么大,工资上涨的压力很大。而粮价涨,用工成本又涨,物价的全面上涨压也难压。

  所以,发达国家输出流动性,自己的物价可能还没有上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受不了。

  更重要的是:当发达国家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发展中国家一定会被迫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必将引发输入性的货币升值。因此,“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害更大。因此,我们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视为“以邻为壑”、“以弱为壑”,的确是有道理的。

  “携带式”英镑猛于日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欧洲和英国的情况与日本、美国不同,因此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事与愿违。

  英国的经济规模小于美日,而金融业的占比又远远超出美日。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小,货币流的容纳量有限,流动性很容易“外泄”,流入虚拟金融或流向“海外”。

 量化宽松政策 谁是“量化宽松”政策买单者
  据测算,英国央行未来投放的货币很可能有75%进入全球虚拟经济市场,其本国的流动性还没有起色,全球的流动性已经开始泛滥了。由于英国是金融高度自由化的国家,因此未来英镑成为全球“携带式”金融交易工具的可能性非常大,比当年的日元还可怕。

  预计,英国央行将在未来数个月“印”出1500亿英镑,用来收购该国银行的票据和公司债,这肯定会对市场注入庞大现金流。此外,英国央行还准备通过资产收购项目收购价值3.4亿英镑的商业票据,同时允许银行通过市场购买企业的商业票据。这些举动可能使英镑获得向海外扩张的极大冲动,若英镑汇率走低,利率下行,未来的“携带式”货币非英镑莫属。最近一段时间,股市反弹,能源市场价格回升,就是对全球主要央行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提前反应。

  两难与重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央行也可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它释放的巨大流动性会流向哪里呢?欧洲太大了——不仅是国家太多,辖区很大,而且贫富差距太大。欧洲央行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希望欧洲的银行恢复正常的放贷,但东欧已经“膘定”了西欧——你不救我,我就把你拖死。欧洲央行敢救吗!东欧拖欠的债务可以把每一个欧洲的大银行拖下水,想一想都怕得要死。但是不救?东欧垮了,其欠的1.54万亿美元外债怎么办?最终还是会拖垮欧洲。

  正是因为两难,才可能出此下策。不是欧洲和英国央行的官员不聪明,而是没有办法。谁也不想实行害人也害己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为时已晚——为什么没有想到金融危机会如此严重。

  我希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真是“黔驴技穷”的最后一招,待经济稍微好转,欧美各大央行会立即抛弃这个政策。“以邻为壑”、“以弱为壑”最终伤害的是自己,发展中国家怕什么,无非是“凤凰涅”,“浴火重生”。

  日美欧英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真可能是,害了自己,帮助了我们。当然,我们要清醒,知道怎么借力打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0401.html

更多阅读

谁为你作证 电视剧 谁为禽流感买单?

     H7N9疫情进入了第三周。截至4月16日,全国确诊病例总计66例,死亡14人,其中,除了华东四省,北京与河南开始出现感染者。4月15日,成为疫区的河南郑州也宣布禁禽令,叫停了活禽交易。  受之影响,国内家禽业的困境更为严峻。而禽流感留

利率市场化:谁是买单者?

     十八大新闻中心11日举办以“中国银行改革与科学发展”为主题的集体采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利率市场化时表示,“适当最合适”,并认为目前的市场化进程有所加快。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分布,不巧的是

领跑者 从征服到顺应谁是跨界车领跑者?

曾几何时,轿车艳羡越野车的市场号召力,越野车艳羡轿车接近大众、面向各层次、源源不断的消费人群。一边是舒适和操控的得心应手,一边是荒漠原野的一往无前。两种车型仿佛隔河相望的织女牛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忽然间仿佛到了七月

声明:《量化宽松政策 谁是“量化宽松”政策买单者》为网友悟空俺要降了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