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 “衰退”还是“萧条”?



  □ 陈先进/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近来,“萧条”(Depression)这个词条屡屡出现于经济评论之中,似乎七十年前的大萧条幽灵又潜返回来。但事实上,当前的经济状况,用“萧条”来形容并不准确,而是应该使用“衰退”(Recession)一词。

  美国国家经济局已经正式规定有关“衰退”的一系列经济指标,“衰退”一般是指GDP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降。但是对“萧条”迄今仍无被广泛承认的定义。

  “萧条”有别于“衰退”在于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GDP降幅超过10%或者GDP连续3年以上出现下降。1929年的“大萧条”同时出现了上述两种情况。1929~1933年,美国GDP降幅约为30%。这是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经济下滑,但是它43个月的下滑过程还不是最长的,1873~1879年的“萧条”延续了65个月。

  根据上述条件,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失落的十年”还算不上萧条,因为在1999年3月之前的两年虽然是日本GDP下降最多的时期,但降幅仅3.4%。

  二战以后,只有一个发达国家发生过“萧条”,那就是芬兰。芬兰于1990~1993年之间GDP降幅超过10%,原因是它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发生的萧条要多得多。30年以来,在25个新兴经济体中,GDP降幅超过10%的实例有13次,其中阿根廷和波兰各两次。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出现过两位数的降幅。俄罗斯在1990~1998年之间降幅高达45%。

  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所有的经济下滑都被称为“萧条”。以后提出衰退这个术语,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对经济下滑过分紧张。在“大萧条”之前出现的经济下滑,都比当今的“衰退”严重得多,延续时期也长得多。

  最近ANZ银行首席经济师埃斯莱克论证了“衰退”与“萧条”的差别不仅仅是简单地表现在经济下滑的程度和延续时期上,还要看经济恶化的原因:典型的“衰退”一般是在实行一段时期的紧缩货币政策之后,而“萧条”则是资产与信贷泡沫破裂、信贷紧缩和价格总水平下降所造成的后果。

  在“大萧条”期间,美国物价平均下降1/4,名义GDP下降近一半。在二战以前美国所发生各次最严重的经济不景气,都同财政恐慌和价格下降有关。埃斯莱克认为,苏联解体和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现的严重经济下滑都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萧条”,因为当时都是通胀猛升。另一方面,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所经历的持续数年的GDP萎缩倒是多少有点像“萧条”。他认为,“萧条”不一定都得像1930年那样大不可,像“衰退”一样,它也有轻微与严重之分。搞清“衰退”与“萧条”的差别,有利于领导人保持头脑清醒,提高信心。

  分清“衰退”与“萧条”之间差别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由于紧缩货币所造成的“衰退”可用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处理,而财政政策往往不大可能奏效,因为这种政策已是马后炮了。相反,由资产价格下降、信贷危机和通货紧缩所造成的“萧条”,一般货币政策远远不及财政政策更有效。

 美国大萧条 “衰退”还是“萧条”?
  按年度计算,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可能下降6%,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排除美国出现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日本90年代长期衰退的可能性,因为决策者不可能重犯过去的错误。在“大萧条”爆发时,联邦政府听任数百家银行倒闭,货币供应缩小1/3,同时还企图以削减开支和增税来实现预算平衡。现在的美国也比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在货币与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但这次危机是由历史上最大的资产价格与信贷泡沫造成的,比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晚期和美国在20年代晚期的泡沫还更大。

  美国决策者虽然不至于重犯30年代的错误,但却极有可能犯新的错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0406.html

更多阅读

《美国货币史》读书笔记(1):货币在大萧条中的作用再思考

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货币存量下降33%(年均10%),GNP下降53%(年均19%),价格水平下降超过1/3。大萧条后,人们对货币作用的共识是:“货币作为被动因素,反映的是其他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在维持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弗里德曼等在

美国大萧条 “衰退”还是“萧条”?

  □ 陈先进/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近来,“萧条”(Depression)这个词条屡屡出现于经济评论之中,似乎七十年前的大萧条幽灵又潜返回来。但事实上,当前的经济状况,用“萧条”来形容并不准确,而是应该使用

声明:《美国大萧条 “衰退”还是“萧条”?》为网友分手大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