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甲A”:票贩子,黑哨和假球2



  评级机构背后的国家力量,从另一个角度上解释了他们在评级行为中的胆大妄为,肆无顾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而绝无上绞刑架的风险,甚至连一般法律风险都没有的评级行业,黑哨一响,便黄金万两,何乐而不为?

  假球:资产证券化的高杠杆骗局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历史最为悠久,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最大。

  事实表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商业银行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存贷业务经营机制,这套机制数百年来一直运转良好并保证了商业银行稳定的收益来源,时至今日存贷业务依然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

  不过在逐利的西方银行家眼里,存贷业务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收益率比较低。在一般市场情况下贷款和存款利率决不会偏离太远。若要增加收益只能靠扩大存贷规模实现。但为了利润大幅度扩大贷款规模,很可能导致呆坏账数额迅速增加,恶化银行资产结构,打击投资者对于银行的预期,因此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采用某种方式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优化资产结构。

  换句话说,商业银行若想解决存贷业务产生的问题,就必须跳出存贷市场本身,到更为广阔的资本市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之道。

  1999年《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终于获得通过,它废除了延续66年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有关条款,从法律上消除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美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就此终结。从此以后,解除了束缚的商业银行,诸如花旗、摩根大通、美联银行等迅速进入资本市场。这些金融巨头的自营部门具有和独立投资银行相似的强大实力,因此在收益丰厚的金融创新产品领域绝对要分得一杯羹。很快,被“解放”的商业银行迅速大规模创造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并将其出售给投资者。

  上世纪80年代后蓬勃发展的证券化业务,正是这样一连串绝妙的手段。商业银行当然可以将手中贷款出售给贷款公司。这是一种比较干脆的直接将风险转嫁的办法,贷款一旦出售便和商业银行基本脱离关系,只要贷款公司不倒闭商业银行便无须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不过问题在于贷款公司是外部公司,对于商业银行出售贷款的评级会有比较严格的限定。而商业银行真正亟待剥离的,恰恰就是这部分评级较低的贷款,低价出售当然让他们心有不甘。商业银行发现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自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如果说商业银行是因为庞大的规模而身居美国金融行业的核心,那么作为种类繁多的证券化产品的主要缔造者,投资银行则可谓是美国金融行业的领军人。华尔街投资文化的核心是尽可能地赚取最多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继续在老金融产品中寻求老树发新芽外,广大市场参与者必然还会把目光集中在不断涌出的创新金融产品上。而无论是在市场中发行更多既有金融产品还是干脆创造一种新金融产品并把它推向市场,投行都是最具实力的。

  在“9·11”事件后美国房地产市场火爆的那几年里,投行发行了大量MBS(Mortgage Backed Sercuities,房贷抵押证券)和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担保凭证),是相关金融产品发行的主力。由于这些产品的基础资产多来自于商业银行或者贷款公司,拥有良好的信誉,因而在市场比较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销路甚旺。投行凭此财源滚滚,自然坚定了增发的预期。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证券化产品的爆炸式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投资银行需要大量购入基础资产,于是纷纷选择使用更高倍的杠杆。

  有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竞相向市场输送大量的产品,金融创新产品的最主要市场参与者——对冲基金的黄金时代来到了。

  对冲基金:踢假球的主力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吧:在华尔街,一个人出身名牌大学、谈吐条理清晰且在知名金融机构中有一定市场经验,他怀揣自己的投资计划寻觅、游说投资者,当他取得了投资者信任并获得资金管理权后,一个新的对冲基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过去几年类似的故事在华尔街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更为诱惑的是,由于市场上流动的大量金融创新产品给予了投资者充分的投资空间,而持续上涨的价格也巩固了人们对于未来极其美好的预期,因此在那个市场行情火爆的年份里,对冲基金投资人甚至对亏损也具备了一定容忍度。只要基金经理能够更进一步使投资人相信他正在投资的项目“早晚能够收获高额回报,眼前的亏损不过是时机未到”,那么就算基金暂时遭遇一定程度的亏损,投资者也有耐心等待甚至会补充新资金。

  而一旦投资取得成功,按照华尔街的规矩基金经理有权获得投资收益20%的分成,拿到百万元级别年终分红的基金管理人在华尔街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达到了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对于几乎所有金融从业者来说如此高回报的诱惑实在无法抵挡,所以一朝获得机会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件事:既然不怕亏损,不妨干脆大举借债做大对冲基金规模。狂热的拜金者们期待着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案例的主角,更期待着自己后半生的华尔街掘金之旅能够凭一次大胜驶入一帆风顺的快车道。就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高财务杠杆经营逐渐成为了对冲基金的常态。

  和对冲基金类似的市场参与者还有PE(私募股权基金),它们的主要投资方式是杠杆收购。以自己很少的本金为基础,PE可以向投资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借贷大量资金收购比自己大几十倍的目标。更妙的是PE只需以被收购公司的未来收入流向银行作抵押即可完成借贷,这样一来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却不需要抵押自己的资本,成本被降低。在流动性泛滥资金充裕的年代如此行为依然可以得到银行的支持,他们为PE广泛开展杠杆收购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炮弹;反过来许多大型收购案的成功也为银行创造了更多业务。就这样银行与PE私募股权公司建立起了良性的循环合作关系。随着PE的资产负债表越发漂亮,市场信誉逐渐积累,PE的运作规模和财务杠杆率毫无疑问再次大幅提升。

  完全相同的行为还存在于居民房贷领域,他们很多人收入甚微甚至没有收入,然而却依然可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这完全是因为房地产价格在未来看涨,贷款者实际上是以未来高价出售手中房地产所获收入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或贷款公司申请贷款。实际上无论是PE的杠杆收购还是居民以未来收入为抵押借贷都创造出了高杠杆。

  资产证券化:从吃兴奋剂到吸毒

  杠杆化经营涵义为通过借贷来补充已有资金用以投资,从而使得潜在资本的收益或者亏损达到自有资金投资效果数倍的过程。如果资产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则自有资本收益率会被放大,那么这个投资机会就被认为有利可图;在好的市场情况下,盈利的预期明显高于亏损的预期,成功的几率也经常远远高于失败的几率。于是投资者们便根据自己对于风险的承受力通过杠杆将收益率放大倍数,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自然更有可能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杠杆投资。

 华尔街“甲A”:票贩子,黑哨和假球2
  上述投资行为中仿佛存在一个无形的杠杆,它有一个偏离中心点很远的支点,自有资金在远端只需一笔很小的资金量就可以撬动另一端数额庞大的资产,因此“杠杆化”的形象叫法油然而生。

  杠杆化的世界经济很久以前就已经从商业银行主导的体系转变成了证券化的银行体系。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和结构化的融资渠道促进了资产升值,而这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信贷市场中资产证券化规模在过去几年已经超过了银行贷款,成为信贷市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0414.html

更多阅读

第24节:自信,方能赢得客户认可(2)

系列专题:《销售中的心理策略:销售攻心术》  每年都要确定自己的目标,以达到这个目标,并以突破这个目标为目的而努力奋斗。这样一来,工作定额就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了。从而使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销售欲望:无论如何要达到目的。进而起到

第8节:忠诚,执行的最大动力(2)

系列专题:《迁升宝典:优秀员工必备的10种能力》  1.当上司对你的工作提出异议,并要求你进行改正的时候,你是否会说:“不就是……错了嘛”?  2.当上司要求你对某项命令服从的时候,你是否会说:“服从?先让我看看你说的是不是正确。”  3.

第33节:谎言,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2)

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谎言秘笈:揭开谎言的秘密》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对老板说实话是火上加油,促使老板与火的关系更加紧张,而假设泉这样对老板说:  "火挺好的,他从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您什么闲话!相反,他倒是挺佩服您的魄力的

第28节:商业,一个谎言短兵相接的世界(2)

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谎言秘笈:揭开谎言的秘密》  由于观众早已厌烦了那种廉价的吹捧和把观众当三岁小孩的做法,五十铃自嘲式的广告使人耳目一新,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乔·五十铃的广告在1987年的戛纳国际广告节上获得最高荣

第10节:实践,为找工作增加砝码(2)

系列专题:《成长秘籍:2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  首先,越大型的社团活动越能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既然每个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社团活动,用人单位的胃口自然也就越来越大。面试官会反复询问你所策划的活动的规模、 参与人数,以及你所调动

声明:《华尔街“甲A”:票贩子,黑哨和假球2》为网友时光划破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