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月,根据相关统计,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竟然为零,引起了日本社会的一片恐慌;与此同时,中国在去年成功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并且,以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部风靡日本的影片,片名叫《日本沉没》,凸现了日本国民的焦虑;而今在日本经济一片萧条之际,关于日本未来被世界抛弃的假设,重新在日本社会引起普遍焦虑。日本著名作家五木宽之甚至呼吁日本应该定位于做一个“小国”。 中国作为大国的复兴,与日本作为小国的归位,或许是未来时代的一个隐喻。事实上,在未来时代,日本必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回溯历史,日本曾经成为连接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桥梁”。 日本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在2006年之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亦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日本亦是美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美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 近些年来,日本均是中国和美国的第一大贸易国。 从全球经济格局来说,其形态可分两大板块。比如,以前存在几十年的的美苏对峙,很明显地分为两大板块。苏联解体后,单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是为一大板块;广大后发展的经济体,是另一板块。日本、德国,则是美国这一全球主要经济体,与广大的后发国家之间的缓冲带与中转地。只有小国,才适合充当这种中间地带。日本与德国,其崛起更多得益于这种“自由港”的地位。从经济意义上说,日本、德国之于美国,正如香港之于中国。 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日本如一个“大香港”。日本的崛起,得益于美国与中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的落差,使日本有机会成为中转地。中美对立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在经济上尚且处于落后地位,日本作为中美之间的中间地带,成为资源交换、市场交换的巨大自由港。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20世纪初,长达30余年的时间内,日本同时成为中国与美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从两边均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而在“中国板块”崛起,逐步缩小与“美国板块”距离的时候,日本作为中转地的“自由港”地位即逐步丧失。正如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的崛起,使得香港的作用相对削弱一样。 事实上,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日本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4年之后,日本名义GDP从占全球的17.9%一路滑落至今天的不足10%。而30年前,中国名义GDP是占全球1%,而2008年,中国GDP已相当于日本的87%。 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国。同时,美国亦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中美之间互相成为对方的第一大贸易国。日本于是被边缘化。 在后工业时代,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以往的以武力征服为特征的资源与市场获取方式,被以公平交易与主体地位平等的贸易方式所替代,“中国板块”与“美国板块”在碰撞后产生了一体化的倾向。 很多学者就曾就未来时代的中美两国关系重新作出战略性定位,称之为“中美国”(Chimerica),即中国是美国全球合作伙伴。这种新型的、以合作而非竞争为存在形式的大国关系,来源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的一种共生关系。东部“中美国人”是储蓄者;西部“中美国人”是消费者。东部“中美国人”从事制造业;西部“中美国人”从事服务业。东部“中美国人”出口;西部“中美国人”进口。东部“中美国人”积累储蓄;西部“中美国人”喜欢欠债,产生了一种奇特的互补。 不光是在中美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日本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亦日益降低。美国强盛时期,日本可以作为美国经济的互补体,而当中国、俄罗斯等大国逐步强盛后,美国与其它大国之间的直接对话与资源交流合作将更多,日本作为中间地带的“自由港”地位必然衰落。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