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为海啸源头的美国不是受创最严重的国家?
作者:李强生
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全球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在短时间内经受了重大的冲击,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将首次出现负增长。此时盘点一下惨局,我们发现,海啸源头美国并非受创最严重的国家。
与美国2008年6.2%经济萎缩相比,全年GDP增长率为-12.7%的日本似乎是危机更大的受害者。日本以出口经济为主,在全球消费萎缩的形势下,出口下降(尤其是对美国汽车和电器的出口下降了70%)和国内中小企业倒闭成为经济负增长的主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政府几乎用尽了所有的经济刺激手段,他们能做的好像就是不断更换领导人。2008年这次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让日本略见起色的经济再受沉重打击。与日本相似,但规模较小的亚洲四小龙,经济状况大都比日本还要糟糕,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GDP分别萎缩了21.3%、25%、10%和16.2%。
2008年陷入衰退的经济体(点图片放大)
欧盟经济衰退的程度也不亚于美国,德国-8.2%,意大利-6.6%,法国-4.4%,英国-6.1%。当金融海啸在大西洋彼岸爆发时,欧洲像是在隔岸观潮,直到数家欧洲银行因卷入美国次贷危机告急时,相关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2000亿欧元(占欧盟GDP比重的1.3%)的紧急救市方案,其中1700亿欧元由各国自行支出。欧盟虽为经济共同体,但由于各国的情况互有差别,各国之间的相互利益错综复杂,让27个会员国统一认识绝非易事。虽然欧洲央行四次降息,各国也都采取了减税和增加赤字等经济刺激方案,但因为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和救市手段,成效并不明显。有些成员国采取了观望策略。因此,救市的最好时机被错过,从而加速了消费和投资信心的丧失,使欧元区的衰退加剧。
为了应付国内不断上升的压力,一些貌合神离的欧盟成员国悄悄推出力图自救的保护主义政策。历来游离于欧洲主流之外的法国把赤字占GDP的比例提高到3.2%,超过了欧盟3%的上限,因而引起其他成员国不满。法国总统萨科奇以政府注资作为筹码,试图阻止法国汽车生产设施迁往捷克,后因不敢得罪捷克的现任欧盟轮值主席而不了了之。
虽未受到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原本脆弱且对外依赖大的东欧经济,在金融危机间接影响下,成为金融海啸余波的最后受害者,而其受创的程度也并不亚于西欧和美国。经过十多年的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通过借贷和外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西欧的工业和能源生产基地,而金融危机却迅速摧毁了欧美对东欧出口的需求,致使大批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而大多数东欧国家并未加入欧元体系,刺激经济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供给,自2008年夏天以来,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的货币相对于欧元分别贬值了34%、23%和17%。以美元计算,俄罗斯经济更是随着卢布和石油的大幅贬值而蒸发了三分之一。
东欧的外债一般以欧元为结算单位,当地货币贬值对外债持有者来说简直是场恶梦。权衡利弊后,一些企业和其他债务人自然会以倒闭的方式躲避债务。西欧债权国银行家寝食难安,如奥地利的银行将相当于全国GDP四分之一的欧元贷给了东欧各国,主要是危机重重的匈牙利。瑞典金融机构将其五分之一的国民收入,约900亿美元,借给了风险高企的波罗地海三国。西欧的主要银行几乎都是东欧国家的债权人,它们希望自己的政府或国际货币基金能出资帮助债务国维持货币的稳定。可以想象,一旦东欧经济进一步恶化而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这些风险随时可能引爆为新一波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欧盟一些制度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欧元的存亡。非欧元区的英国和瑞典以及东欧诸国可以调整汇率以增强产品竞争力,也可以采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加快经济复苏,而欧元区各国却做不到。受到重创的意大利、希腊和葡萄牙等正需要这样的灵活政策。权衡利弊,他们是否会放弃欧元而恢复本国货币呢?
总的来看,那些严重受创经济体一般具有下列一种或几种特征:开放、对外依赖度高、金融监管或货币管制较少、财政刺激计划或能力欠缺。
流行的观点认为这场金融海啸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过度消费、过度借贷和过度金融炒作造成,由房地产泡沫引爆的,现在看来,更大的危机实际上出现在缺乏风险防范机制、监管不严和救市措施不力的环节上。事实上,除了美、英等少数国家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并没有“次贷”问题,也没有过度借贷问题,房价泡沫也不明显,那为何会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创更深呢?显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平时不是问题的问题此时都可能成为危机加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