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租车上,司机告诉我,“到了我们淄博,一定要尝尝周村烧饼。”周村名为“村”,实际是山东淄博市的一个区。淄博市政府在张店区,淄川、博山、临淄、周村等其他区,离张店很远,更像是各自为政的几个县城。在当地人眼里,淄博是个集合体的概念,不如周村、博山、临淄等小圈子化的名称亲切。第二天下午,我们随当地的朋友去周村古街参观,听说可以品尝到周村烧饼,立刻来了兴致,问他们周村烧饼有什么特点。朋友说,你已经吃过了。我奇怪。他说,早晨在宾馆吃自助餐,看你拿了两张烧饼。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好像是喝了一碗粥,夹点小咸菜,外加一个茶蛋,几个锅巴一样的东西。莫非,那锅巴就是烧饼?不对,烧饼嘛,起码应该是饼,厚厚实实的,有嚼头,扛饿。记忆里没有吃过什么“饼”。著名的周村烧饼店,装修得古香古色。制作间里,一个妇女把一个个鸡蛋大小的油汪汪的面团拿起来,搓一下,沾上芝麻,放进烘烤炉里,旁边,一个个“周村烧饼”就新鲜出炉了。果然是我早晨吃的锅巴样的东西。很难用文字描述其特点,非亲自见到才行。热情的主人买来一摞摞烧饼,装在精致的竹编篮子里端上桌。烧饼均巴掌大小,薄、脆、香。我们围成一圈,两个手指小心翼翼将其夹起,嘎嘣儿嘎嘣儿嚼着。依我看,周村烧饼与其他烧饼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零食,不能充饥。其他烧饼是果腹用的,周村烧饼是吃着玩的。忽然想到,这样的烧饼虽然好吃,其实技术含量不高,人人都可以做。为什么偏偏领我们到这一家呢?扫视一下,看到该店显眼处标着两行字:“青岛啤酒”就是“青岛牌”的啤酒,“周村烧饼”就是“周村牌”的烧饼。哦,“周村”两字,原来已被注册了,不再是个地域概念,而是商标。这个比喻很精炼,即,此乃正宗,别无分店的意思。不知我在宾馆里吃的是否该店生产的。到街上转转,很多烧饼店,做的烧饼跟我们吃到的差不多,但都没用周村两字,大概是恐引起版权纠纷吧?几日后返乡,晚上在淄博火车站前找一饭店。服务员拿上菜单,见有“博山小豆腐”。这个“小”字吸引了我,遂点一份。小豆腐者,一定白白嫩嫩,清清爽爽,拌点香油以及本地特有青菜,想想就满口留香。等端上桌来,才发现是一份汤类食品,类似疙瘩汤。向服务员询问做法。答曰,先把海米炒香,以葱花、油、盐、青菜末炝锅,加水,把豆腐捏碎,放进去煮熟,即为博山小豆腐。为什么以博山命名?答曰,博山人喜欢这种吃法。我喝了一小碗,味道不错。
![花生小豆腐的做法 烧饼与小豆腐](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351566960116.jpeg)
可想而知,这种“小豆腐”,应该还没被注册,每个饭店都可以自称为“博山小豆腐”。由此想到各种饮食的民间性。若周村街上都说自己是“周村烧饼”,诚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竞争之下,精益求精,才有超越的可能。而食客吃一次难见烧饼全貌,非逐个品尝后才有概括总结的资本。这逐个品尝,是多么惬意享受的过程呵。民间与庙堂,总是一对矛盾的整体。博山小豆腐尚无垄断,自由发挥的空间还大,我希望下次到淄博,碰到更好吃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