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并非一次,

对于车企来说,考验无处不在。 回顾那场灾难给人们留下的震憾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走上了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的“跷跷板”。是良心?还是“作秀”?质疑似乎是有杀伤力的,面对重重压力在中国市场拼杀的本土车企,唯恐被掩埋在社会捐助的浪潮中?如果说是作秀,那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那些数字堆砌起来的排行榜着实曾吸引住不少的眼球。但不可否认的是1000多万,对于再大的企业短时间调动现金流用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是困难的,而中国的汽车企业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办成了。灾难已去大半年,人心也已平复,再来谈及当初是否是“冲动”之举就很客观。从零开始的奇瑞,是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一步步做强做大,2400万的捐赠,金弋波轻描淡写地把它说成是“感恩的回馈”。这场灾难像一块试金石,在考量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到底有多大。而捞点声誉,充充门面的传言也就不攻自破。aihuau.com捐款捐物是一家企业在面临大灾难时的社会责任,和它作为社会公民一份子应尽的责任,但仅仅认识止于此,那是对责任的亵渎。相对西方国家,我们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就滞后,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就说出他的认识:“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福特汽车要将“世界美好”的愿望带到中国,在它踏上中国的国土后,它也尽力使这片土地变得美丽,持续多年推进的“福特汽车环保奖”为它赢得美誉。“企业公民形象”在全球也得到快速的提升,这是否给正苦于“锦衣夜行”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启示?差距不单是产品、设备等硬件,或者是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软件,我们似乎和社会之间少了一道“契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论述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而事实上,作为企业公民,汽车企业不仅要保证持续盈利,只有想得更多,站在汽车社会产业生态链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持续推进,它才能“良性循环”。这或许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是一项伟大的战略行动。让人欣喜的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正试图做些努力,比如向社会输出优质的汽车产品、在服务上对汽车的质量安全的考虑更多,各车企都推出售后服务,对于问题汽车主动召回,还有“三包”的出炉等等,但这些是“最基本契约”。这些还远远不够,从企业内部开始改善吧,我们对员工的工作环境有所关注吗?对于员工的薪水报酬在做考虑吗?企业是否准备调整纳税的税额呢?国际上成熟的企业达成了共识,形成企业自己的社会责任观,保证管理诚信、市场诚信、财务诚信、技术诚信及道德诚信的同时,也为社会“排忧解难”,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探索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企业公民和社会“更深层次的契约”。还记得关于八零后的那场争论。有人说,八零后在地震中表现出令人吃惊的责任感;也有人说,评价责任感的标准应该是对家人、社会的持续关注,而非一时的激情。如果说,一次灾难是一次考验,那么对于车企来说,考验将是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