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是中国模式》一文中,笔者将中国模式概括为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相统一的结果,在《渐进式过渡道路》一文中,笔者又以体制改革的方式为线,简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即渐进式改革之路。那么,看过这些东西之后,一个新的追问便自然而然的提了出来,那就是中国模式是如何提出来的?又是谁最早讲到的呢?经过学习与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探寻中国模式的源泉,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二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无疑首先是由毛泽东提出的,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到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再到建立红色政权。如果更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革命时期,一个是建设时期,对此暂不作详细论述,以后有专文详解。本文重点谈谈经济发展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 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是由总设计师邓小平最早提出的,而提出的初始是从分配方式上开始的,或者说是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而提出的。具体表现则是在如何回答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入手的,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这应该算是中国模式的最早表述。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自此,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到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经济发展中国模式的进一步明确与完善,尽管并未提到中国模式这四个字。 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其本质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的,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思想,也是邓小平对不平衡规律的运用与重大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了经济发展中国模式的正确性、先进性和优越性。对此应该没人会有什么怀疑,但这里还是简单列举一些,以加深认识。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有人这样表述:一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二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三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四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五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六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八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九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十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这里只谈成绩并不意味着对问题与不足的否定,只是篇幅所限,就不在赘言了。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讲:“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关阅读: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全文 同志们: 这次会议开了一个多月了,就要结束了。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解决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将使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斗志,增强信心,加强团结。现在,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新的长征中,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多年以来没有开过这样的会了,这一次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民主传统,开得生动活泼。我们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 这次会议讨论和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于讲心里话,讲实在话。大家能够积极地开展批评,包括对中央工作的批评,把意见摆在桌面上。一些同志也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自我批评。这些都是党内生活的伟大进步,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是好同志。这种状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一是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 二是因为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常常以“党的领导”、“党的指示”、“党的利益”、“党的纪律”的面貌出现,这是真正的管、卡、压。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考了。 三是因为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 四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