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原理 自发秩序演化中的频率依赖与从众效应
自发秩序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它可以将经济演化的某些方面解释为与一群不同的个体相关,而不是与该个体群中的某个单一个体相关。自发秩序的不同层面(习惯、习俗、惯例)在型构过程中所反映的行为相对频率,典型地需要我们采用一种“个体群思维”。这一思维方法不论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对于拉兹洛的广义系统进化论,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个体群层面看,系统成员的共识性个体决策在任何博弈情景中,都可以被理解为行为的相对频率在个体群中产生作用的过程。在不同群体系统当中,互动主体之间的行为调整和决策彼此所具有的相关性,会导致互动行为产生以下三种效应:(1)频率-依赖与从众效应;(2)局部遵同与整体多样效应;(3)断续均衡效应。 (一)频率-依赖与从众效应 当个体群成员的反应趋于关联时,它们之间就(无目的性地)相互影响。更确切地说,这表示个体的某种行为选择依赖于该行为在个体群中出现的频率。这种个体群特征的行为选择模式被称为频率-依赖效应。[1]从众效应则是指,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不愿意有与众不同的主张而感到被孤立,因而总是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判断、观点或行为,以获得一种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频率-依赖效应在多数经济理论当中一直被作为支撑“追随效应”和“虚荣效应”的实证工具,但使用者显然忽视了它作为形式化工具对于演化建模的优势。 乌尔里克·维特(Witt. U)在一个简单的繁殖竞争的模型[2]中,阐释了频率-依赖效应的作用原理。他指出,在静态博弈中只要其中一种策略的预期收益比其他策略的更高,它就被认为拥有了较高的繁殖成功机率,这样该策略的相对频率就会增加。而在类似的重复博弈中,只要参与者具有模仿能力或适应性,那么该策略的采用将严格依赖参与人对它的使用频率。对于自发秩序而言,在互动行为的协调和秩序演化的过程中,一旦某种行为方式被群体内部的较多成员采用,就可能导致更多的人按照该方式行事,并进而在群体内部扩散为一种习俗。习俗驻存的时间越长越稳定,就会引发更多人的遵从,进而使得该行为方式更加“凸显”和“凝聚”,并演化为一种显俗或惯例。显然,频率-依赖效应中内涵了一种正反馈机制:即某种行为的采用频率越高,就会有更多的人采用该行为并使这种行为被广为接受,进而在群体内由于频率占优而形成某种习俗或惯例。从自发秩序的角度来看,是说一种习俗或惯例存在的时间越长,自觉遵从它的人就越多,进而这种习俗或惯例就越稳定,并延续的更久且扩散的更广。 -------------------------------------------------------------------------------- [1] 参:库尔特·多普菲,《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2] 参:乌尔里克·维特,《演化经济学:一个阐释性评述》,载《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中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0-81页。
更多阅读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漫画版附百年中国的参考资料 通往奴役之路pdf下载
一。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卡通版二。当时评语三。百年中国1。战争,让我们走向大一统2。大同与主义3。马列北来4。百年时代大势:战争到和平,奴役到自由!5。盼望:四。殷海光中文译本链接一。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卡通版《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全书下载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ieBot (讨论 | 贡献)在2008年10月10日 (五) 05:5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版本:2008年10月10日 (五) 05:54 SieBot (讨论 | 贡献)(差异) ←上一
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
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剑桥书简之四记得来剑桥前,曾从国内的中文出版物中读到,维特根斯坦是哈耶克的堂兄。当时,曾颇为困惑不解: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一个姓“哈”(H),一个姓“维”(W),何来“堂兄”之说?真可谓满头露水,不着边际。多年来,笔者一直
哈耶克传6 哈耶克传
第四部 美国(1950-1962)第22章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1)要搞清哈耶克为何没有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得一个教职,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芝加哥学派经济学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之间的区别。哈耶克回忆说,他跟芝加哥大学之间的联系,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罗宾
读懂哈耶克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读懂哈耶克我虽然把拙文题目称之为“读懂哈耶克”,主要是与前几篇介绍经济学家及其学说的文章求得标题上的一致而已。对哈耶克说要“读懂”,其实我是没有底气与自信的。在过去的20年里,哈耶克的名字对于中国知识界已不再陌生,几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