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应该长期发” 南财大专家力挺“消费券”
2009年03月11日 来源: 南京日报 包括南京在内的国内数十个城市,近期都在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一时间,“消费券”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不同的观点不断碰撞。昨天,曾在国内较早提出发放消费券建议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卢映西又发表观点称:“消费券不仅要发,还应长期发下去!”今年1月初,卢映西曾与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等高校的10位教授联名建议给低收入家庭每人发1000元消费补贴。
昨天卢映西说,对“消费券”的发放还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她认为,目前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劳动者收入下降,失业问题日益严峻;但另一方面,许多社会成员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如何顺畅地把已经过剩的产品分配给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者。”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必须通过扩大内需,支撑经济长期快速增长。这就需要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提升国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卢映西认为,目前市场上针对消费券的不同声音很正常。迄今为止,以发消费券或直接发钱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仍未真正进入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实践成功,新理论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最后实践证明发放消费券确实能拉动经济,就应该将这一做法制度化,而不仅仅是作为当前的应急措施。(谢臻 孟庆楠 李荣国)
南财大专家卢映西:“消费券应该长期发下去”
2009-03-11 来源:江苏新闻网
中新江苏网南京三月十一日电 (李荣国)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消费券”成了一个高频率出现的时髦名词,全国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也屡屡提及消费券一词。针对社会上关于消费券的不同声音,国内较早建议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卢映西作出回应:“发消费券不是应急措施,而是长远制度,消费券应该长期发下去!”
卢映西说,对“消费券热”要深入思考、继续探索、形成制度,切不可把发放消费券看作刺激内需的应急措施,而应该在消费券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既可应对也可预防经济危机的持之以恒的制度。
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急需提振国民的消费信心,包括卢映西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较早提出了“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的建议。卢映西分析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出现较大规模裁员,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劳动者收入下降。另一方面,许多社会成员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卢映西认为,“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条件下,消费能力也是稀缺资源,消费能力不但是稀缺的,而且比生产能力更为稀缺,这才导致了生产过剩现象。我们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如何顺畅地把已经过剩的产品分配给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者。”
卢映西等人的建议公开发表以后,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些议论,卢映西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她说,有人认为消费券这种一次性的消费提振效果不可高估,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消费券多发几次即可。而对于“盲目追捧消费券这种无偿获得的福利将会损害国民自我奋斗的精神”的说法,卢映西回应道,“这种说法过于言重了,中国国民目前能普遍享受到的无偿福利,连适度都远远谈不上,遑论会泛滥到‘侵蚀一个民族的自立、自强精神’的程度!”
“中国的生产能力真的‘过剩’了吗?结论是否定的。冰箱厂的冰箱卖不掉,但中国很多农村家庭却连一台冰箱都没有,所以,‘生产能力过剩’只不过是相对于‘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而产生的假象,核心还是消费能力不足。”卢映西解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过分依赖出口,对于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关注严重不够,具体表现在:一些地方的外贸依存度过高,有的甚至高达70-80%,对外贸易长期巨额顺差,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在以往也许不太明显,但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矛盾就会集中爆发。现在的情况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外贸依存度越高的地区所受到的冲击就越大。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绝对不能过度依赖出口,否则,我们的发展必定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走通过扩大内需支撑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路子,这就需要提升国民的消费能力,而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消费能力。
卢映西强调,针对消费券问题出现不同声音很正常,认识“消费券”的意义需要转换观念。她说,“迄今为止,以发消费券或直接发钱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仍未真正进入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但众所周知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于可能有效而过去的理论还未提出的方法,我们应该发扬邓小平的‘猫论’精神,大胆解放思想,坚决进行试验。只要实践成功,新理论自然会水到渠成,所有异议也将不攻自破。”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消费券”,甚至有些商家所谓“消费券”的促销噱头,卢映西说,目前的消费券只是形形色色的准货币,其功能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发消费券的实践被证明有效以后,最终应该过渡到直接发钱,并形成制度,使之不再被当作一次性的应急措施,而是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
对于发钱的意义,卢映西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直如影随形。虽然人们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至今无法根治危机。经过多年深入研究,我与一些同道发现,根治危机的药方很可能就是发钱。当然,我们可以改进一下发钱的办法,由政府举办失业人员培训班,不但不收学费,而且按最低工资标准给参加学习的人发‘工资’,学成后找不到新工作的也可以在班里一直呆下去。这一办法如能推广普及并形成制度,就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指出的,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失业,根本问题解决了,危机就没什么可怕的。”
南财大经济学院副研究员卢映西:
“消费券应该长期发下去”
《 江南时报 》( 2009年3月11日 第 05 版)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消费券”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流行词”,全国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也屡屡提及消费券。在各种刺激内需的议案、提案中,消费券无疑是今年最热的话题。对于消费券的热议甚至升级为赞成与反对的观点交锋。
国内较早建议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卢映西表示:“发消费券不是应急措施,而是长远制度,消费券应该长期发下去!”卢映西说,对“消费券热”要深入思考、继续探索、形成制度,切不可把发放消费券看做刺激内需的应急措施,而应该在消费券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既可应对也可预防经济危机的持之以恒的制度。
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急需提振国民的消费信心,包括卢映西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较早提出了“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的建议。
卢映西等人的建议公开发表以后,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些议论,卢映西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的生产能力‘过剩’了吗?结论是否定的。冰箱厂的冰箱卖不掉,但中国农村的很多家庭却连一台冰箱都没有,所以,‘生产能力过剩’只是相对于‘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产生的假象,核心还是消费能力不足。”卢映西解释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绝对不能过度依赖出口,我们必须走通过扩大内需支撑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路子,这就需要提升国民的消费能力。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一方面保障了所有公民基本消费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让很多生产者减少商品库存,盘活了经济,从而间接维持了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卢映西强调,针对消费券问题出现不同声音很正常,认识“消费券”的意义需要转换观念。“迄今为止,以发消费券或直接发钱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仍未真正进入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于可能有效而过去的理论还未提出的方法,我们应该大胆解放思想,坚决进行试验。只要实践成功,新理论自然会水到渠成,所有异议也将不攻自破。”卢映西说。
经过一些城市的尝试表明,消费券对提升百姓消费意愿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然而随着这个话题越来越热,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券”,甚至成为一些商家的促销噱头,卢映西说,目前的消费券只是形形色色的准货币,其功能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发消费券被实践证明有效以后,最终应过渡到直接发钱,并形成制度,使之不再被当作一次性的应急措施,而是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
通讯员 李荣国 记者 王琦
“消费券”引发的是是非非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消费券”成了一个高频率出现的时髦名词,全国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也屡屡提及消费券一词,有人提出“消费券”太过急功近利。而更有甚者,一些商家也打起“消费券”的主意,印发一些所谓的“消费券”吸引人气,其实不过是正常的一种促销方式。“消费券”的发放究竟有没有好处?哪些方面需要完善?记者日前走访了国内较早建议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卢映西。
发“消费券”应成为长远制度
针对社会上关于消费券的不同声音,卢映西作出回应:“发消费券不是应急措施,而是长远制度,消费券应该长期发下去!”卢映西说,对“消费券热”要深入思考、继续探索、形成制度,切不可把发放消费券看作刺激内需的应急措施,而应该在消费券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既可应对也可预防经济危机的持之以恒的制度。
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急需提振国民的消费信心,包括卢映西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较早提出了“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的建议。卢映西分析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出现较大规模裁员,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劳动者收入下降。另一方面,许多社会成员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卢映西认为,“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条件下,消费能力也是稀缺资源,消费能力不但是稀缺的,而且比生产能力更为稀缺,这才导致了生产过剩现象。我们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如何顺畅地把已经过剩的产品分配给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者。”
卢映西等人的建议公开发表以后,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些议论,卢映西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她说,有人认为消费券这种一次性的消费提振效果不可高估,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消费券多发几次即可。而对于“盲目追捧消费券这种无偿获得的福利将会损害国民自我奋斗的精神”的说法,卢映西回应道,“这种说法过于言重了,我国国民目前能普遍享受到的无偿福利,连适度都远远谈不上,遑论会泛滥到‘侵蚀一个民族的自立、自强精神’的程度?!”
中国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中国的生产能力真的‘过剩’了吗?结论是否定的。冰箱厂的冰箱卖不掉,但中国很多农村家庭却连一台冰箱都没有,所以,‘生产能力过剩’只不过是相对于‘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而产生的假象,核心还是消费能力不足。”卢映西解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过分依赖出口,对于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关注严重不够,具体表现在:一些地方的外贸依存度过高,有的甚至高达70-80%,对外贸易长期巨额顺差,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在以往也许不太明显,但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矛盾就会集中爆发。现在的情况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外贸依存度越高的地区所受到的冲击就越大。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增长绝对不能过度依赖出口,否则,我们的发展必定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走通过扩大内需支撑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路子,这就需要提升国民的消费能力,而发放消费券甚至直接向低收入者发钱,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消费能力。
卢映西强调,针对消费券问题出现不同声音很正常,认识“消费券”的意义需要转换观念。她说,“迄今为止,以发消费券或直接发钱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仍未真正进入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但众所周知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可能有效而过去的理论还未提出的方法,我们应该发扬邓小平的‘猫论’精神,大胆解放思想,坚决进行试验。只要实践成功,新理论自然会水到渠成,所有异议也将不攻自破。”
在应对危机中积累经验
不过,“消费券”引发的议论尚未平息,如今各种各样的“消费券”已经铺天盖地而来。一些商家为了达到促销目的,也在发所谓的“消费券”,这些面值20元-100元不等的券,在购物时并不能当作现金抵用,而是在指定的某一类商品上限额限次使用,如一台电视机,只能用一张50元券。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商家玩的一种“噱头”。
南京市政府今年发放的“旅游消费券”,则遇到另外一种尴尬。由于“消费券”摇号发放,一些本有旅游意愿的人拿到券固然喜出望外,但也有许多人并没有乡村旅游的打算,因此通过各种方式转让、转赠。据旅游局人士介绍,转赠亲朋好友是可以的,但有价转让则属于违规。不过,这并未能阻止网络上旅游券转让贴的不断增加。有网友说:“有些经济较困难的家庭拿到旅游券,也许转让是唯一的出路。”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消费券”,卢映西说,目前的消费券只是形形色色的准货币,其功能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发消费券的实践被证明有效以后,最终应该过渡到直接发钱,并形成制度,使之不再被当作一次性的应急措施,而是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
对于发钱的意义,卢映西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直如影随形。虽然人们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至今无法根治危机。经过多年深入研究,我与一些同道发现,根治危机的药方很可能就是发钱。当然,我们可以改进一下发钱的办法,由政府举办失业人员培训班,不但不收学费,而且按最低工资标准给参加学习的人发‘工资’,学成后找不到新工作的也可以在班里一直呆下去。这一办法如能推广普及并形成制度,就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指出的,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失业,根本问题解决了,危机就没什么可怕的。”
(2009-3-12 江苏工人报)
南京春季房交会向市民免费发放2.4亿元购房消费券——
“购房免费餐”能给百姓多少实惠(热点解读)
本报记者 申 琳 《 人民日报 》( 2009年4月17日 05 版)
四月十六日,在南京春季房展现场,一名南京市民刚刚领到购房消费券。
人民图片 核心提示南京市4万张共计2.4亿元购房消费券免费发放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购房券是由谁发放的?用购房券买房好不好用?这是不是政府救市?公众对购房券持什么态度?请看本报来自购房券发放现场的报道。
领券的市民排起长队
2.4亿元购房券免费发放,每人可领面值1.2万元
4月16日,南京乍暖还寒。在春季房地产交易会展馆前,市民们排起6条长龙——房交会组委会印制的4万张、共计2.4亿元购房消费券正在此免费发放。
年近花甲的杨中良和老伴早早赶到购房券发放现场,“我们给儿子看好了两个楼盘,打听到它们都能使用购房券,所以就赶早过来领了。”
南京此次发放的购房券由该市房交会组委会印制并发放,每套券包括1000、2000、3000元面值各一张。人们凭身份证每人可领取两套,即每人可领取面值1.2万元的购房券。购房券使用的有效期到4月30日。
工作人员介绍,8时开始,就有市民赶来领取购房券了,9时左右开始进入高峰,人们源源不断而来。直到记者11时左右离开,仍然有不少市民在排队领券。
领券的多,用券的少
多数楼盘收券额度低于5000元,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千元
虽然每人最多能领1.2万元的购房券,但记者在各楼盘公示的用券优惠上看到,多数楼盘承诺接收购房券的额度在3000至5000元左右,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千元,超过10000元的基本是总价逾百万的大户型或者别墅类项目。
组织方对购房券拉动消费的作用态度乐观。其负责人表示,南京目前成交的商品房套均约在80万左右,按照5000套购房券被使用计算,购房券大约可以拉动40亿元的商品房销售。
按照这个比例,4万套购房券中约有1/8得到有效利用。而记者观察到,市民领券的多,用券的少。
“究竟这个券在买房时能抵用多少钱,我们心里也没底。”杨中良说。与杨中良夫妇的有备而来相比,不少人则纯粹抱着来看看的心理。雨花台区居民黄先生父子各自领了两套购房券,但是对有效运用不太乐观:“没有指望这个券能省多少钱。”
“几十万的房子,用购房券能便宜两三千元,这没啥意思。”建邺区居民张大新在展厅转了一圈,无奈地摇了摇头。“不管怎么说,发购房券总比不发要好。实惠不一定大,但总归会有些实惠”,杨中良和老伴则比较乐观。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副研究员卢映西对发放的这2.4亿元购房券不以为然,她认为,购房券的促销作用与购房券的总面值无关,关键在于持券消费者实际购房时折算的房价折价率,折价率越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自然也越大。如果持券购房的实际折价率微不足道,像这次多数楼盘实际只优惠了一两个百分点甚至更低,那么发放购房券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徒具象征意义了。
购房券能否客观上起到拉动房地产消费的作用?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不太乐观。
“发券实质上是降价”
发放购房券是“开发商让利”,不是政府行为
与杭州等地的消费券、旅游券等由政府发放不同,南京此次房交会虽然由市政府主办,购房券也是以房交会组委会名义发放,但南京市房产局明确表示,发放购房券并非政府行为,而是市场行为,是企业让利老百姓。房产管理部门认为,对发放购房券“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我们鼓励房地产企业在正常优惠之外再进行额外优惠,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
发放购房券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则表示:“我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为老百姓省钱,发购房券等于由我们活动方代表消费者与开发商集体砍价,为老百姓争取尽可能多的让利。”
“既然购房券的实质就是开发商让利,那么不妨直接降价,何必搞个购房券的噱头呢?”面对市民的质疑,活动负责人表示:“购房券所争取来的让利是额外的,持券的消费者在开发商正常优惠之外还可以享受额外的优惠,这都是开发商承诺过的。”
“名义上是发券,实质上是降价”,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葛扬这样评价购房券的实质。葛扬认为,南京发放的购房券并不是政府补贴,那么购房券带来的实惠实际上就是靠开发商的让利。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有回暖迹象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对直接让利的形式心有不甘,而通过购房券形式让利则会显得体面很多。因此,购房券实际上是房地产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
政府能否发放购房券
专家认为,不能用财政的钱托房市
杨中良终于从他看好的楼盘那里得到喜讯,他可以使用1万元的购房券。“购房券帮我们省了不少钱,要是政府再能帮一点就好了。”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政府发放了各种消费券,用于刺激消费。那么,在当前扩大内需的宏观背景下,购房券能否像其它消费券一样由政府发放?
专家对此基本持否定态度。卢映西说,政府发放消费券或直接发钱,有调整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政府资助应该针对经济上最困难的群体,对该群体的住房需求,也应以推出廉租房为主。政府专门针对商品房领域发放消费券,是不可行的,因为买得起房的人肯定不是最困难群体。
葛扬认为政府发购房券不可行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不能损害纳税人的利益,“用财政的钱去为房地产托市,对众多纳税人而言必然有失公平”。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刘东从去年底就撰写文章主张由财政出资向全民发放购物券或购物卡,由人们自主选择消费对象。对于消费券能否用于购房消费,刘东教授表示,消费者在使用消费券时应该有自主支配的权力,政府不应该限定消费券的应用领域。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拿消费券用于购房,但是政府却不应该发放专门用于购房的消费券。
南京购房券发放组织方负责人也表示,房地产消费不同于旅游消费,它的资金量是巨额的。“相对于房地产这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几百万的消费领域而言,几百元的消费补贴显然没有意义,而如果发放几千上万元,那政府财政肯定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