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与野鸡大学 拜师 成中英



 一代宗师

7日上午11时,如约来到位于夏威夷大学旁的美国东西方文化中心,在中心古朴、简约,甚是低调的大门处,Frank已等候多时,Frank上前与我握手问好,然后把我引到靠门的长椅处,一位老人安坐一侧,平静祥和,目光如水般的柔软,厚厚的唇,白皙皮肤点缀着朵朵老人斑,彰显着一位文人大师对岁月无声的阅读和超越生命年轮的平和与宽容,他就是一代宗师,世界哲学大家——成中英。

大师是我等晚辈仰望的高山,他在东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特别他把中国哲学带入世界哲学的殿堂,并把中国哲学的大气与深沉、娇艳与璀璨用英语表达得精准、雅致,才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享不尽的心灵鸡汤和精神圣餐。

先生对易学研究,特别是国际易学研究所做贡献更是无人比拟,是开先河者,也是“大厦”奠基人,没有先生的学跨中西的深厚学养及呕心沥血的付出,美国对易经的认知恐怕还处于识图认字阶段!

 

先生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获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哲学系,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70年代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担当哲学系主任和教授, 1983年起,被聘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正是先生加盟使名不经传的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名声鹊起,特别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更是蹿升为全美第一。

这些都系于先生的孜孜以求和不辍进取,使看似传说的故事成为厚重的现实。

先生不仅做学问,而且还是哲学及管理哲学的传薪者,他同时兼任耶鲁大学哲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等多所名校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可谓桃李天下,弟子三千。

先生还特别重视学术的交流、融合,他不仅研究传承,而且亲自组织各类研究机构,他创办了“国际中国哲学会” 、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远东高级研究学院、《中国哲学季刊》并兼任荣誉会长、主席、主任、院长和主编,并担任国际易学导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主席,IACEDM 国际环境决策管理咨询委员会环境哲学总顾问。

               共论管理哲学

先生很谦和,与我寒暄后亲自带我参观东西方文化中心,先生是东西方文化中心高级顾问、这是美国国会主办的旨在加强东西文化研究、交流、融合的机构,在美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力,参观后,先生、Frank我们一行到夏大的餐厅吃自助。

饭间先生回顾自己学术生涯,特别他谈到管理哲学的研究和规范,显得忧心忡忡,这正是我研究的方向,也是拜望先生最想探讨和解惑的问题,吃饭时间虽短,但看得出先生对我研究方向和学术理论、思想的认同,我对先生敬仰自不必言,可谓彼此心有戚戚。

饭后先生约我到其办公室继续交谈。

 

先生的办公室并不像想象的大,但其内书所占分量却据十之八九,一排排的书架直于顶齐,多为不同语言的哲学著作,其亲笔学术笔记和学术摘录就有半个书架,其个人的办公桌小之又小,仅能称其为台,一部电脑占去大部分空间,甚至连多把椅子的地方都腾不出来,我们只好改在会议室研讨了。

 

会议室空间很大,坐在松软的沙发上,我们彼此感到轻松而亲切,对话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

先生认为,西方的哲学之花已开很长时间了,土壤已贫乏,形成近亲繁殖,基本上教义化了,只维护自己的一点,其他的都是敌人,西方的哲学如不更新就必然要走进死胡同,需要有东方的文化、思想来补充,接着先生从地理的、历史的、人性的、理性的及终极关怀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说现在的经济危机只是现象,原因是西方消耗未来,而东方则讲究平均和未来。

先生还认为西方的哲学家很容易让人崇拜,但接触后却发现东方的哲学家更伟大,人们可以崇拜西方的哲学体系而不是哲学家,既要了解思想,更要了解体系。

接着先生谈到了管理哲学的问题,先生认为企业管理同哲学一样,要有竞争有合作,合作要平等,相互包涵,着眼长远,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学会约束自己,对于企业自身要有文化和礼教。

接着先生话题,我简略回顾了一下管理思想史,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来,管理由泰勒的科学管理到德鲁克现代管理的管理科学,都是在解决效率和收益,对效用考量不够,特别价值体系发生严重的偏差,现行管理模式和思想激发了人们的物欲,使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这必然引发对未来的透支,也是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恶化的根本,先生很认同我的说法。

他说微观经济学缺少人本或人文主义的思考,所以现有的以西方为话语体系的管理模式就必须进行创新,进行C理论的研究和推广。

先生说如果系统改变了,分配体系就会发生变化,比如银行,如果现有的资本模式发生变化,银行就可能不能赚钱了。C理论是要激发人的创造能力,从个人狭隘的观念中跳出来,在认知方面,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思考,敢做合理的事情,实现解决问题、创造财富、合作共赢的新途径,使管理更能符合人类整体发展的需求和理想。

C理论就是要“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注重管理功能与中华文化资源(尤其是哲学智慧与道德价值)的整合与组合。

 

中国文化都是宏观性战略性的,对于管理只能用于战略指导而缺乏量化的工具性,这也是很多学者倡导中国式管理失败原因,针对C理论会不会重蹈覆辙?这是我的顾虑,也是我研究管理多年的困惑,文化管理如何量化,既能适用于战略的宏观,也能适用于执行实践的微观?

先生对于我的困惑解释说C理论是层次性解决问题,分为工具层次、技术、知识、价值和哲学层次和体系,就像人的器官、脑、心,最后是道,这就是哲学的层面。

 C理论中的C,是指中国(China)的《易经》(Change)的创造性(Creativity)。也可以说C是指China(中国)、Change(《易经》)、Confucius(儒家)、Culture(文化)、Chung-yingCheng(成中英)。

  C理论的内在意义,亦有5个:Centrality(中国人居中自我修养,而能兼善天下)、Control(王者之道的统治)Contingency(权变)、Creativity(生生不已,创造不懈)、Coordination(协调、包容)

     Centrality(中国人居中自我修养,而能兼善天下):成中英认为,管理决策要有一个动力,这个动力一定是一个中心力量,叫做中心土地,黄土的土。这个中心力量要深厚,稳健,有旺盛生发力,这就是决策的动力,管理的核心。决策工作是中心化的,中心化叫 Centrality

   Control(王者之道的统治):决策确定计划,执行人员要有实现计划的决断力,这种决断能提升他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一种领导力,叫做 Control。这是土生金,金表示果断,是一种力量。

 Contingency(权变):企业的领导力量领导企业面对波涛万顷的世界处而不惊,进行产生一种智能,掌握市场的规律,灵活应变这叫金生水,因为水象征智能,渗透力极强,应变力叫 Contingency。

        Creativity(生生不已,创造不懈):企业的基础力量是秤力,包括创新能力。搞好市场调查,适应市场需要才能正确掌握生产,制订并调整生产计划。这计划就像树木一样茂盛地生长出来。“木”要有很强的创造力,创造力叫   Creativity,对于市场的应变刺激了创力,这就是水生木。

      Coordination(协调、包容):企业的生产发展了,要迈向更高的层次,就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激发人的积极性。高涨的积极性就像火一样。职工对企业有火一样的热情,企业对职工有火一样的温暖。火是文明的象征,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生产的持续发展促进企业文明。这就是木生火。

   企业文化搞得好,企业上下都热情高,就能坚定决策的信心和意志,形成新的决策动力,这是火生土。于是Centrality(中国人居中自我修养,而能兼善天下)------Control(王者之道的统治)-----Contingency(权变------Creativity(生生不已,创造不懈)-----Coordination(协调、包容) 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环。这就是C理论的循环。

 

                   拜师大家

时间飞逝,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看先生谈兴高涨,但略显倦态,毕竟年逾古稀的老人了,我就话别先生,先生似有言意未尽,问我何时回国,我说三日后我去纽约和华盛顿.DC及亚特兰大考察10余日后回国,他说我们还可以再谈谈文化管理模型及工具性问题,我们约定周一上午再叙。

周一,我如约来到先生办公室,我们在其办公室三楼拐角阳台上,在暖暖的阳光下开始我们管理哲学的探讨,我给先生分析了各类管理的工具实用性及文化管理量化和具化的设想,先生很是认同,最后我们谈到管理哲学在企业里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时已是中午时分。

先生带我到夏威夷大学一处越南餐厅,先生吃的很清淡,要了份蔬菜豆腐汤的(类似过桥米线),我们边吃边聊,我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企业管理理论及主要的管理模式,特别谈到了中国管理哲学面临的困境,以及现行一些管理学家的理念及弊端,先生深切感受到中国的企业尤其需要具有普世价值的管理哲学及管理模式,

“你可否来这做我的研究员,跟我学管理哲学,同时我们一同研究C理论,发展管理理论。”先生谈兴甚浓,突然提出如此要求。

“啊哦!”先生提议让我很意外,“真的吗?您愿收我为学生?”

“当然,我会尽快安排学校办理相关手续,走,我们回办公室。”先生似乎并非一时之念,更像是深思熟虑。

 

吃过饭后,我们又回到了先生的办公室,先生谈及了他的想法,他一直在物色一位既深谙管理理论,又了解企业运营实践还具备良好的国学底蕴的人士来继承其衣钵,特别是把能管理哲学的研究作为终身的学术研究追求的人,把他倾尽心血撰写出版的《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在企业管理界予以推广,多年来却一直未能如愿,这样跨学科、有实践、肯钻研者可遇不可求。

先生见我一见如故,我见先生如倾如诉。

 

先生回到办公室后,打开电脑,用英文敲打邀请我来他主导的研究所研究管理哲学的访问学者邀请函,先生似乎还有言意未尽,又着重加上了任命我作为他的特别助理,授予我代表先生处理管理哲学和C理论的在管理界对接工作。

 

先生毕竟年岁大了,打字速度很慢,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查找才能敲出,一份邀请函兼任命书不过数百字,先打了近一小时,完后又反复斟酌修改,看着先生如此认真,对我信任如此坚定,期待如此殷切,我心里热流涌动,眼里不仅多了份涩涩的酸楚。

先生敲打完毕,工工整整打印一份,然后亲笔签下英文名字,对折工整,装入信封,很郑重递给我。

 

“我所有的联系方式你都有吧?”

先生把他家里、办公室及研究所、手机、电邮等所有联系方式又给我核对了一遍,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回国后,给我来信,把研究计划发来,把我写的书再读一读。”

我含泪点了点头,与先生话别,先生执意送我到电梯口,再次握手话别,嘱咐再三。

 

 

附成中英先生介绍:

  成中英,1935年11 月8 日(农历9 月29 日)诞生於南京,父亲成惕轩先生,母亲徐文淑女士。

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知名校友成中英教授在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并入哈佛大学深造,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祖籍湖北省阳新县。是美籍华人学者,被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世界著名哲学家、著名管理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是“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国际易学导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主席,IACEDM 国际环境决策管理咨询委员会环境哲学总顾问。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70年代曾为台大哲学系教授兼主任,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同时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致力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并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和主席,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文教基金会的奠基人。创立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并兼 校董会总监兼任校长,东西方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高级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客座哲学教授,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并为《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倡导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1978年主持“第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致力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弘扬中国思想文化。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本体阐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主席。创办:美国国际东西大学(INTERNATIONAL EAST WEST UNIVERSITY),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现任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现任主席),兼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总编辑。为中国哲学发展贡献颇多。研究领域为: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 治学基本思路: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弘扬中国哲学的精华,推动融合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的创立。 学术著作:《儒家哲学论》、《本题与诠释》、《中国文化的新定位》、《成中英自选集》、《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易学本体论》、《美国哲学归纳法理论研究》、《戴震原善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周易策略与经营管理》等,及学术论文近百篇。

著作年谱

  《成中英已出版的中文学术专著》

  1.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 1974年3月

  2. 《科学知识与人类价值》,三民书局(台北), 1974年4月

  3.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 1985年

  4. 《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1986年

  5.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理性的结合》 (专书) ,三民书局(台北), 1988年

  6.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1989年

  7. 《世纪之交的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1

  8. 《文化、伦理与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 , 1991

  9. 《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 (专书) ,文津出版公司(台北) , 1994

  10. 《 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东大书局(台北), 1995

  11. 《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论文集,李翔海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 1996

  12. 《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上海), 1996

  13. 《 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 1996

  14. 《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翰光合着,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

  15. 《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16. 《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2001年

  17. 《创造和谐》 (专书,论文摘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2002年

  18. 《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2003年

  19. 《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2005年

  20. 《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5年

[编辑本段]

论文年谱

  《成中英中文论著编年》

  

  1965

  “哲学与科学知识”,载《大华晚报》(台北), 12月24-25日

  1966

  “当代归纳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载《鹅湖月刊》(台北)

  “自方法学观点论科学发展基础”,载《新世代》(台北), 8月

  1967

  “近代逻辑的意义内涵及与语言的关系” ,载《思与言》,第5卷第2期, 1967年7月15日。

  “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载《大学杂志》(台北), 1/2月

  “当代中国哲学之发展世界的意义”,载《东方杂志》(台北), 11月

  “论孔子的正名思想”,载《出版月刊》(台北), 3月

  1968

  “战国儒家思想之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台北)

  1969

  “文学语言及哲学语言”,载《东方杂志》(台北), 11月

  1970

  “四度空间的作学问态度” ,载《思与言》 (台北) ,第8卷第1期, 1970年5月15日。

  1973

  “哲学与思想”,《出版与研究半月刊》 (台北)

  1974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专书) ,三民书局(台北), 3月

  “论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载《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

  “哲思偶得”,载《东方杂志》(台北), 7月

  “论致中和与致良知”,载《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三民书局(台北)

  《科学知识与人类价值》 (专书) ,三民书局(台北), 4月

  1975

  “从哲学看文学:论文学四义与文学十大功能”,载《中华文学》(台北), 7月1日

  “中国哲学之再生与挑战”,载《中国论坛》(台北)

  1976

  “人性体验与人性哲学”,载《东方杂志》 (台北), 1月

  “论人性哲学与人性体验”,载《东方杂志》(台北), 1月

  “论安乐死”,载《中国论坛》(台北), 11月第3卷

  1977

  “复兴中国文化发展中国哲学”,国立台湾大学研究学报, 5月

  “论人权的人性本质与理性基础”,载《新世代》 , 10月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美国研究论文集》,淡江学院(台北)

  1978

  “再论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载《时报杂志》(台北), 7月31日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东方杂志》(台北), 1月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东方杂志》(台北) 2月

  “现代化的哲学意义与理性基础”,载《中国时报》(台北), 7月31日

  “论人权的人性本质与理性基础”,载《中国论坛》(台北), 8月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中央日报》(台北), 7月31日

  “论明儒学案中的明儒气象”,载《幼狮月刊》(台北), 4月(分两部分)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幼狮月刊》(台北), 4月

  “自学术与历史观点评中国大陆批孔运动”,载《东方杂志》

  1979

  “孔子政治哲学与中华文化复兴”,载《中华文化发展月刊》

  “文化自强之道”,载《中国论坛》(台北), 6月10日

  1980

  “序当代墨家研究”,载《墨辩研究》,钟裕联主编,台北:三民书局

  “中国的昨日,今日明日”,载《中国论坛》(台北), 10月

  “美国哲学之发展及其未来”,载《美国议论文集》(台北)

  “从‘见林不见树‘与‘见树不见林‘说起:兼论文化内涵之层次与文化创造之目标”,载《中国论坛》(台北), 12月号

  “现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一个对未来的透析”,载《中国论坛》(台北), 3月

  “发展孔子‘文,行,忠,信‘的教育哲学”,载《中央日报》(台北), 9月28日

  “谈情说理”,载《妇女杂志》(上海), 10月

  “论中国哲学”,载《时报周刊》(东京) , 8月

  “论孔明的正义观”,载《中国人》, 10月

  “论文化建设”,载《中央日报》(台北), 9月7-8日(分两部分)

  “现代科技下的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一个对未来的透析”,载《中国论坛》(台北), 3月

 1981

  “文化与民族性格与心理”,载《政治思想学刊》, 11月

  “生活素质的哲学分析”,载《台湾经济学刊》, 12月

  “朱子哲学中的方法,知识和真理观”,载《鹅湖月刊》(台北), 12月号

  “易经中的理与情”载《幼狮学志》(台北), 12月号

  1982

  “朱子与豚之家人辩证与考析”,载《中国文化复兴月刊》(台北), 6月

  “做一个现代中国文化人”,载《我是中国人》,中正书局(台北)

  1983

  《近代逻辑暨科学方法学基本名词辞典》 (成中英主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2月

  “论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与‘大学问‘所涵摄的知识问题---兼论朱子‘理‘的创见”,载《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东吴大学(台湾)

  “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11月

 成中英与野鸡大学 拜师 成中英

  “原性与圆性: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疏与融合问题兼论心性哲学的发展前景”,载《鹅湖学志》(台北), 12月

  1984

  “当代新儒学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个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追求”,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8月

  “方法概念与本体诠释学”,载《中国论坛》(台北),第19期

  “中国哲学范畴的特性”,载《哲学研究》(北京),第12期

  1985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专书)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孔子政治哲学与中华文化复兴”,载《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禅的逻辑” (英文稿) ,载《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第4期),东吴大学(台湾)

  “建立中国的管理哲学”,载《中国论坛》(台北), 20 : 6

  “论柔性攻势与内部转化”,载《中国战略学刊》,中国战略学会(台北)

  “人性哲学,文化输出与统一中国”,载《光复大陆》,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台湾),

  “谈如何发扬中华文化---以促进世界大同”,载《宪政论坛》(台湾),

  “整体定位应变创新”,载《实践月刊》(台北)

  “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载《汉学研究》,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台湾), 6月号

  “中国哲学之再生与挑战”,载《挑战与再生》,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台北)

  1986

  《知识与价值:和谐,真理与正义的探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论儒家孝的伦理及其现代化:责任,权利与德行”,载《中国论坛》(台北), 6月号

  “从禅宗的‘本体论诡论‘到欧美佛学研究的现况”,载《当代学人谈佛教》,东大图书公司(台北)

  1987

  “深入到西方哲学的核心” ,载《中国论坛》(台北),第275期。

  “中国哲学当前的核心与周边问题”,载《哲学杂志》(聊城), 8月

  1988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从本体诠释学观点论中西文化的异同问题”,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

  《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传统」与「现代」理性的结合》 (专书) ,三民书局(台北)

  “《周易》的‘时中‘观念与孔子思想”,载《中国哲学》(第十四辑),人民出版社(北京)

  “禅佛教---显密融合的基础”,载《世界显密佛学会议实录》,佛光出版社(台湾)

  “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说与孟子、朱熹思想”,载《学术月刊》,第1期(上海)

  “易经管理系统及其应用: ‘ C ‘理论(上) ”,载《决策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北京)

  1989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专书) ,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创生性范畴之分析---论怀德海与宋明儒学之类同与分野”,载《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北京)

  “孔子哲学中的创造性原理---论生即理与仁即生”,载《幼狮学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台北)

  “评论---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征研究”,载《中国论坛》(台北),

  “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新华文摘》 (北京)

  1990

  “禅的诡论与逻辑”,载《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 p.185-207 ,中华佛学研究所(北投), 1990年4月

  “‘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周易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济南)

  1991

  《世纪之交的抉择》 (专书) ,上海知识出版社

  《文化、伦理与管理》 (专书) ,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

  “方东美的本体论架构”,载《方东美哲学国际研究会论文集》,台湾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载《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1992

  “论儒学与新儒学中的宗教实在与宗教认识”,载《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易经》的方法思维”,载《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易经》研究的现代化问题”,载《周易与现代化》,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本体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访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教授”,载《哲学研究》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成中英教授再谈本体诠释学”,载《哲学动态》,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追求民主精神培养民主人格”,载《中国重生之路---基督民主主义与中国文化》,海外华侨布道团(美国)

  1993

  “东亚经济发展与广义的儒家伦理所扮演的多种角色”,载《黎明大学学报》,黎明大学(中山)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管理模式: C理论的提出及应用”,载《东方文化与现代经管》,法住出版社(香港)

  “论易哲学与文化圈” , 《周易研究》(济南),第15期

  “论朱子哲学的理学定位与其内涵的圆融和条贯问题”,载《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

  “西方管理危机与儒家人性智慧---序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载《哲学研究》第3期(北京)

  1994

  《中西哲学的会面对话》 (专书) ,文津出版公司(台北)

  “占卜的诠释与贞之五义——论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载《中国文化》(北京),第1期

  “占卜的诠释与贞之五义——论易占原初思想的哲学延伸”,载《中国文化》(北京),第2期

  “本体诠释之教育哲学:人本诠释方法和今日世界智性教育与德性教育之整体模型”,载罗国杰主编《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上海)

  “从禅悟的观点论海德格,道元与彗能”,郑振煌译,载《中华佛学学报》(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第7期, p.264-285 , 7月

  “从哲学传统对话中理解儒家人学的独特价值”,载《中华文化论坛》(四川)

  “研讨‘实学‘的六封信---第一封信”,载《学习》,人民出版社(北京)

  “一些对当代学术的思考”,载《跨越21世纪的出版视野》,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1995

  《 C理论:易经管理哲学》 (专书) ,东大书局(台北)

  “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载《中国哲学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北京),

  “论‘观‘之哲学涵义兼释《观卦》”,载《国际儒易学研究》,华夏出版社(北京),

  “原性与圆性: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疏与融合问题”,载《汉学研究》,汉学研究中心(台北)

  “中国管理哲学与比较管理研究”,载《社会科学--- C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1996

  《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论文集,李翔海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

  “中国哲学的综合创造与创造综合——兼论本体诠释的涵义”,载《安徽师大学报》(芜湖)第2期

  “本体诠释学是什?”,载《唐都学刊》,第4期

  “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载《天津学报》(天津)

  《论中西哲学精神》 (专书) ,东方出版中心(上海)

 《 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 (专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

  “儒学与现代性的整合:探源与重建”,载《国际儒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学术交流---儒学和现代管理问题”,载《国际社会与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易经讲座(一) ---周易位与时的现代意义及C理论的发展”,载《中华民国周易学会八十五年年刊》,中华民国周易学会(台湾)

  1997

  《智慧之光: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应用》,与周翰光合着,上海:中国纺织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

  “本体与实践: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载《中国哲学史》(北京)第2期

  “冯契先生的智慧哲学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载《学术月刊》(上海),第3期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通的核心问题:知识与道德的平衡与整合”,载《中华文化:发展与变迁》(马来西亚)

  “所涵摄的知识问题---兼论朱子‘理‘的创见”,载《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州教育出版社(贵州)

  1998

  “论义利之辨与天人合一”,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1期

  “整体性与共生性: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的发展”,载《浙江社会科学》(杭州)第2期

  “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文化融合与大学教育的使命”,载《中国文化论坛》(四川),第19期

  “现代新儒家的复杂命题”,载《学术界》(合肥) , 6月号

  1999

  《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 (专书) (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

  “成中英先生访谈录(之一)”,载《贵州大学学报》(贵州)第1期

  “有必要发展一个全球性的德性伦理”,载《跨文化对话》,第2期

  “我所知道的殷海光先生”,载《江汉论坛》(武汉),第6期

  2000

  “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命运:全球化经济发展与儒学及儒商的定位”,载《孔子研究》(南京),第2期

  “人性与东西方管理的分野”,载《北方经济》,第12期

  “从真理与方法到本体与诠释”,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

  “何?本体诠释学”,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

  “本体诠释学与当代精神”(与潘德荣合作),载《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

  《本体与诠释》(主编),三联书店(北京)

  “中西文化与哲学的未来”,载《东瀛求索》,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北京)

  2001

  “世纪会面”,载《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诠释学中的方法论问题”,载《本体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 (专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上),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1期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2期

  “ 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京),第6期

  “二十一世纪的新探索:天道,人性与文明”,载《儒耶对话新里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

  “本体诠释学洞见和分析语言---中国哲学的诠释和重构”,载《分析哲学——回顾与反映》,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

  “自楚墓竹简老子分析道家观点”,载《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载《新化文哲》 ,第4期

  “道德自我与民主自由:人权的哲学基础”,载《东岳论丛》,第6期

  2002

  《创造和谐》 (专书,论文摘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载《文史哲》(济南),第5期

  “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第5期

  “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载《文史哲》(济南),第3期

  “论东方德性伦理和西方权利伦理的结合”,载《浙江学刊》(杭州),第5期

  《本体与诠释第二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3

  “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载《南昌大学学报》(南昌),第1期

  “诠释空间的本体化与价值化”,载《本体与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

  “本体诠释学洞见和分析话语”,载《本体与诠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

  “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北京)第1期

  《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 》(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 2003年

  《道与心: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

  “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载《文史哲》(济南),第3期

  “对哈贝马斯路的儒学反思”,载《思想与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4

  “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第1期

  “中国美学中美的动态变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性和谐”,载《世界哲学》(北京),第2期

  “本体释学的本体结构:兼论中国哲学的诠释定位”,载《第一届中国文哲之当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台北)

  “本体诠释学三论”,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真理与道”,载《世界哲学》(北京),第5期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结构和发展”,载《江西社会科学》(南昌),第9期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青岛),第6期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载《东方论坛》,第5期

  “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载《人文杂志》,第6期

  “发扬中国哲学的融合力量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东学西渐的途径探讨之一”,载《东方论坛》,第6期

  2005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语言和本体论批评”,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洛阳),第1期

  《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出版。

  《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 (专书) ,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出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302.html

更多阅读

外墙装饰与多伦多大学的清水砖建筑 清水混凝土外墙挂板

外墙装饰是建筑装饰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墙体的抵抗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如灰尘、雨雪、冰冻、日晒等侵袭破坏的能力,并与墙体结构一起共同满足保温、隔热、隔音、防水、美化等功能要求。所以外墙装饰材料应兼顾保护墙体和美化墙

我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与感想 大学生活感想

时光匆匆地流走,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也结束了我对大学生活的认识——至少我现在认为我的大学生活是很美好的,居住环境舒适,依山伴水,鸟语花香,没有社会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等现象。大学提供的环境也是舒适和安全,我觉得暂时没有什么

野鸡大学名单外国部分 中国野鸡大学名单

全球“野鸡大学”数量及分布原标题:全球“野鸡大学”黑名单曝光共有1500多所2010年07月16日13:33法制晚报王燕近日,国外的“野鸡大学”一夜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野鸡大学,英文里通常被称作Diplomamill(文凭磨房)或Degreemill(学位磨房),指

声明:《成中英与野鸡大学 拜师 成中英》为网友少见钟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