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首先是有一说一 “育人”是学问更是产业



【内容摘要】人,从生到死,不过几十年,社会劳动时间不过30~40之间,“小”和“老”的时期需要别人的照顾。如何提高人的社会劳动期间的劳动效率,是现代社会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中国社会“育人”实际出发,认为应该建立人本生产理念下的“人的生产学”学科与相应的社会服务产业。并论述了“人的生、养社会生产、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产、人的健康社会生产、人的养老社会生产”等四个方面的人本生产理论与社会政策取向。

【关 键 词】人本生产   生养生产   能力生产   健康生产 养老生产

    人,从生到死,不过几十年,社会劳动时间不过30~40之间,“小”和“老”的时期需要别人的照顾。如何提高人的社会劳动动期间的劳动效率,是现代社会必须研究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期国策。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子女的成人、成才问题,既是年轻父母的人生大事,又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关键所在。

中国创造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但在工业文明时代落后了。先进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我们却在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而中国社会并没有形成创新机制,更没有创新人才生存的环境。其原因多种多样,除社会政治、文化、意识传统与体制容不了创新之外,更多的是中国社会教育,也是不容创新的教育规范。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联合国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在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下,中国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

中国社会如何“爱‘小人’”、“育‘中人’”、“敬老人”三个方面,用科学观点看,都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本人曾提出“人本生产”概念(人本生产,是指人的三次生产和食物的生产。人的三次生产是指人的生育生产、人的劳动能力生产、人的健康生产),第一个生产就是人的生育生产。当时,自认为“人的生育生产”的中国特色就是计划生育。其实不然,“人的生产”是一个“生产过程”,是一个社会“产业链”。人的生产,应该包括:生育生产、婴幼儿生养生产、劳动能力生产、健康生产和养老生产五个环节或五个阶段。

一、人类必须有“人的生产学”

人类,进化到21世纪,还没有产生“人的生产学”。与“人的生产学”相关的学科,从近到远有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哲学等等。把人从孕育到死亡这一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研究人本身不同时期的需求与社会对人的关怀,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本身就是人类道德的失误,人权的失误。这个错误,如同一个人在清点一群人的人数时,没有把自己计算在内,到处找少的哪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也就说人类忽视了生理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学研究,它是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人,不能不研究自己的需要与需求;人,不能不去关心、关怀他人的需要与需求;人,不能不理性、科学地试图把下一代培养成“完美的人才”。

是人,就会希冀自己的后代比自己更加完美。

个人主观愿望的完美人才=超常的智力结构+优秀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健的体魄+高雅的道德品质修养。

国家和政府希望的完美人才=超常的智力结构+优秀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健的体魄+各种专业、职业类型的技能与道德品质。

发展与进步社会需要的完美人才=超常的智力结构+优秀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健的体魄+各种专业、职业类型的技能与道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

但是,主观愿望终归不是现实,而现实是:人,无权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选择自己的性别;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不能选择出生地点;不能选择自己的相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选择自己的智商高低;不能选择自己的脾气性格;不能选择自己的心理倾向与行为特质。唯一能选择的是个人的努力程度。而往往人的努力程度与人生的幸福,并不一定成正比。这就是命运作弄人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宗教、迷信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

因此,人类必须创建人的生产学科。它,之所以不称其为“人学”,是因为,“人学”是关于人的生命与需求学,而“人的生产学”侧重的是社会对人的关心,国家对人的关怀,而不单纯是研究人的生命、生育、成长、老年后的需要与需求规律。它是关于人的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智力开发、创新素质培养、知识与知识结构、生存的技能与应变的能力、道德品质培养、团队精神与爱国意识的建立等等,国家、政府与社会应该给予的关心、关怀与帮助的学问。这种“关心、关怀与帮助”就是人的社会生产学意义。

一个前进、上升、科学、节俭、和谐的社会,不仅要把人的生育量,视为社会责任,还要把人的生、养、育的质量,作为社会问题来关心、关怀、关爱。一方面,不能把培养教育社会人的责任完全推给家庭和父母,另一方面,要厘清政府和社会在培养教育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而养老事业,不能福利化,必须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存,除基本养老义务外,政府不能承担其他责任。而且,人的生产全过程的国家政策,要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思考,能产业化的,作为社会产业运作。即使是死了的人,殡葬与祭奠事务,也要现代化、产业化。国家公务员的社会福利特权,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加以限制、明确,不能全社会所有阶层,普遍攀比。这样,才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社会。

因为,国家财政的实质是——13亿人在养一个政府,决不是政府在养13人。

 

二、人的生、养社会生产

人的出生,受人性与社会规范的双重制约。情爱自由、非婚生人口与家庭相对固定、计划生育婚生人口,是一对人类天然的矛盾。当精子与卵子会合,就应当具有人的意义。作为自私的人,强化其人的权力,故然没有错,但作为一个地球人来说,地球资源有限与人类繁殖无限的天然矛盾也是存在的。

处理这两对矛盾,在不同人口量与资源禀赋的国家里,其理念是不同的。在人口稀少的发达国家,人口生养质量相对有保障,没有生育量的限制成为可能。而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相对资源贫贬,出生人口数量,需要计划,生育质量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强化生、养的社会保障机制,成为社会政策选择的必然。目前,我国只单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却没有强化人的生、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心理学家,一般把儿童的年龄阶段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因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其不同于其它年龄段本质的、典型的心理活动特征,父母及教育者,必须以此为依据来实施教育和训练。

  婴儿期,个体从出生到3岁。这个时期又可分为出生~1岁、1~3岁两个阶段,即有的研究者所称的乳儿期和婴儿期。乳儿期中又可分出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0~3岁期间,我国基本没有社会教育、引导与训练可言,恰恰这时是婴儿大脑发育的望盛期。

儿童阶段,是人快速成长阶段。人的社会生产理论既要照顾到人的生理成人时间(生理成人就是性成人时间,现在是女性11~12岁以下,男12~13岁左右),又要照顾到心理成人时间,心理成熟时间一般是0~18岁。12、13~18岁期间,是人的身体、性格、心理倾向、行为特质等快速形成与固化时期,高小、初中与高中教育阶段,基本建构了人的综合素质基础。因此,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战略,必须从小孩子抓起,而不能看成是高等教育的事。

如果,国家计划生育、妇联、卫生、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人力发展与保障委员会”,对人的生、养、育三个阶段统筹起来,综合管理与细化人力生产,那将为国家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的生、养社会细化管理的项目有:1、婚前夫妻体质检查与认定;2、孕前知识灌输与辅导;3、孕中观察与医护保障;4、胎教与孕妇护理保健;5、生育社会保障与医学护理;6、新生儿期护理与保健;7、乳儿期的护理与教育;8、婴儿喂养与智力开发;9、幼儿营养与培育训练等九大环节。一般来说,1岁以前的婴儿,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基本上还没有思维,儿童思维是从1岁后开始萌芽的。出生后的第1个月,即新生儿时期是条件反射建立时期;到1岁时,婴儿的感觉和知觉迅速发展起来;1-2岁,婴儿动作和语言开始迅速发展,这时儿童的直观行动概括能力逐步出现;2-3岁,是语言思维产生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仍然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和直观行动性。

上述九大环节和到入学前,国家基本不负责任何幼儿教育义务(极少数社会核心阶层有公办幼儿教育待遇外),我国政府把全部责任,交给“只有天生的母爱没一丁点经验”的年轻父母,而只有“吃饱穿暖”意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很难完成九大环节的科学护理与训练任务。同时,年轻的妈妈们,为了身材漂亮,往往不给婴儿母乳喂养,市场上的婴幼儿食品品质又得不到保证。目前,中国的婴幼儿生、养环境,不仅没有现代化,个别方面,反而有所弱化。

中国经济社会相对繁荣与进步之后,婴儿生、养过程中的问题突显,尤其是婴儿喂养、幼儿教育没有社会标准与规范。中国未来需要的公民都是高素质人才,其身心健康基础不能完全推给家庭,政府应该承担起宣传、教育、引导、制定标准与科学规范的责任和义务。

九大环节中,前5个环节,国家可通过立法与发布规章,规范婚育夫妻行为,提供社会有赏服务。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国家明确单列“婚孕育医院”,没条件的地区单列“婚孕育医专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专职从事婚前体质检查与认定;孕前知识灌输与辅导;孕中观察与医护保障;胎教与孕妇护理保健;生育保障与医学护理工作。

新生儿期护理与保健;乳儿期的护理与教育;婴儿喂养与智力开发;幼儿营养与教育训练等环节,作为社会产业分四类成立“医护、喂养、保健、教育、训练相结合的保育与护教学校”或服务公司。一方面,为中国的新生儿创造一个科学、健康的社会服务环境,解放育婴的父母亲。另一方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第三产业岗位。而且,婴儿护理与幼儿教育,无须国家投入,仅仅依靠民资民力,就能办到。

婴幼儿教育,中国没有科学的社会规范,这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在政府财力有限条件下,父母承担经济责任,政府承担科学指导与规范责任,国民教育提供师资培养,社会提供保、育、教服务,是最现实的选择。

按照儿童发展关键期的理论,通过实践证明,经过专门的训练,幼儿在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司性、关键观念等方面都达到了超常发展,不少智力中等的幼儿经训练后智力得到了超常发展,许多方面远远超过同龄人。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但比起敏感期和最佳期来说就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决不能让我国的新生儿,再错过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三、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产

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产,就是国民教育。中国国民教育的现实状况,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垢病,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民教育不公平;二是教育不适应受教育者的需要;三是受教育者不适应社会需要。三者又集中到一点:国民教育政策,不适应人和社会的需要。

 做学问首先是有一说一 “育人”是学问更是产业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层级结构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结构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类别结构是知识文化教育(指目前的基础教育与普通本专科教育)与技术文化教育(指职业教育,含中职与高职);地域结构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等。

呈现的状态是:重知识灌输、轻技能培养;重书本、轻实践;重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重政治意识教育、轻道德教化与良好习惯养成;重专业知识系统化、轻通识教育普及;重马列主义教育、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甚至出现小学生学习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大学要培训小学时应该掌握的习惯养成。这样的结构与状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英教育模式,引进苏联的教育规范,经过50年的城乡二元体制运行,30年的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教育普及,以及发展与进步逐步形成的。

中国的国民教育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实行。其登峰造极的典型事例是80年代大学开设的少年班,把高智商儿童,当作创新人才来培养。现在,人们把我国国民教育存在的弊端归结为全国统一高考指挥棒和高中文理分科制度安排所带来的,试图把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规律打破。这样的认识,会把我国的教育改革引向歧途。

中国的国民教育问题,首先要分类。

教育公平问题,它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优质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不公平;二是体现在优质高校地域高考录取分数线与计划录取指标分配不公平;三是体现在收费上不公平,没有实行优质优价;四是体现在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难、读书难。只要是应试型知识教育,人口大国,争夺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就有各种不公平现象产生。

教育不适应受教育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全社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单一知识灌输型教育与人的智能类型多样化矛盾。

受教育者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知识文化教育、学科型教育追求的知识系统化与社会用人单位追求的职业高技术、岗位强能力、职业道德品质、岗位经验专业化不相匹配的矛盾。

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

因此,我国国民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育体系上改革。国民教育体系要分两大类,一是知识文化体系,二是技术文化体系。前者,保持原有知识教育模式不变,培养精英人才;后者,以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体,培养高中初级技能型职业人才,并从初中后就开始分类。

1、小学义务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小学要全面减轻课业负担,不考试,不分优劣生,以文化知识学习和认识自然、了解人类社会为主要。除语数外,自然课、科学技术课、历史、地理、艺术、生活、中华文化精典等,培养学生问问题、想问题、寻知识、找答案、做试验、小研究的主动学知识的习惯。小学教育就是“教‘字’与‘数’的工具”与发掘人的天性。

2、初中义务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初中必竟有升学压力,一方面,要学完全部知识(语数外、理化生、文史地)等课程,另一方面,但要有所侧重。即总结出创新素质和高智商儿童、少年的外在表现,把哪些高智商、具有创新天赋的少年挑选出来,进行创新训练;把哪些具有特殊爱好与兴趣的少年挑选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

初中取消升学考试,普遍发给学生初中学历证书。对经过特殊培养的两类少年,直接向对应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推荐。对没有经过特殊培训的少年,在三年级暑期,进行知识、技术、能力、特长分四类测试,测试成绩通知单只对学生个人和家长公开,对外保密。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印发标准、规范的宣传资料,对学生未来发展前途,要求初步作出选择。说明三种继续深造的途径:20%的文化知识顶尖学生,可以升入优质高中就读,方向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20%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知识测试不及格,但特长与专长比较明显的学生,可以升入中职或高级技工学校就读。60%的知识测试成绩中等,也没有特殊爱好,突出能力的学生,可以升入非优质普通高中就读。

3、高校分类发展。除“985工程”高校和少数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的“211工程”高校,确定为知识型、学术型、研究型高等教育院校,其他高等院校,定性、定位为技术教育、职业教育高等院校,以社会行业与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为教学目标,逐渐形成特色高校。

4、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是:高中取消分文理科制度,所有学生分成“培创、培优、培特”三类教育,一年级让学生自由选择,二年级只允许从前向后挑选改类,三年级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严格改类。

高考改革,高中前20%成绩优秀的三类学生,高中学校直接向高校定向推荐,不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所有高等院校,在招生计划内,30%的招生指标用于自主招生。80%的高中三类学生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考语数外三科,加试创新科、高智科、特长科任选其一(特长科可由高校测试)。

高考录取指标分配,除少数民族地区给适当照顾外,招生计划70%按地区居民人口数分配,分省市划线,统一录取。考生不按户籍,按就读学校报考。

2019年前后,高校按目前每年扩招5%的速度,随着适龄人口下降,全国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60%,高中生升学率将超过80%接近90%的水平,高等教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到时候,关键问题再不是高考指挥棒与高中分科的问题,高等教育如再不强制分类发展,全部普通本科高校都向知识型、学术型、研究型一个方向发展,不仅存在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问题,而且存在大多数高校,没有适应三类生源教育特色问题。

教育,本质就是生产人的劳动能力的机构,尤其是高校。社会劳动者的职业与岗位的需求,本应就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学科知识完整体系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只对高级研究者、高层工程设计人员、高校教师等有益,对普通劳动者的意义不大。按社会人才宝塔型结构原理,知识型、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人才不超过20%的需求,80%以上的社会人才需求,都是职业型、技术型,许多岗位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行为规范要求高于知识与技能要求。高校必须按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办学、定位,发展才有意义,现在起码有80%以上的高校发展,都是在“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浪费人民交纳的税收和学生父母的血汗钱。

中国的高教事业,一方面,政府应让民营资本进入,甚至可考虑让宗教组织办学,创造竞争环境。另一方面,除教学业务外,边缘业务按产化运作,政府只按规范的标准补助、补贴,其上中下游的商机无限,周边的就业岗位会成倍增加。同时,鼓励企业与实践教学联姻,还会提高人才培养的准确性、适用性。

 

四、人的健康与养老的生产

(一)人的健康生产

人的健康生产,是由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走了一条弯路,主要是认识没有到位。

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医疗,都是社会准公共产品,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准公共产品不等于纯公共产品,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即使是纯公共产品,也不说明只能由政府投资兴办,政府可以供给居民向私营企业购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政府不一定是教育和医疗的投资主体,但一定是基本医疗和基础教育(政府只能提供基本医疗和基础教育,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当中国富有到一定程度,可以全部提供这两种服务,但要有明确的法律与规范)的购买主体。同时,药品和医疗器械,是私人产品性质,与公共医疗服务必须分开,否则,私人产品必然侵占公共产品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公共产品除非有强大的法制环境与严格执行的规范,一般都会在私人物品面前败下阵来。

因此,医疗改革,关键是要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满足最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即低廉的价格、方便的服务。

大病医疗,只能通过全国大市场的医疗保险机制来解决。13亿人口的医疗保险,必须是“全国统筹治大病,省级统筹治中病,社区服务治小病,基本医疗服务经费不足财政补”。

同时,中国是最应该实行“安乐死”的国家。现代医疗技术水平解决不了,病人又十分痛苦,只要本人提出申请,经一定程序评估通过,法律认可,医生凭法律文书,在一定条件下执行。既尊重病人的意愿,减少病人的痛苦,又节约了社会医药资源和家庭负担。

少数富人,需要超一般要求的高级医疗服务,在政府只能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条件下,一般不应直接提供这种服务,交由私营部门提供,政府只负责与一般人群相同的服务价格部分,超额部分个人自理。

医疗卫生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政府应该放开让民营资本进入,让教会和外资办医院,创造竞争环境。除核心业务外,边缘业务按产化运作,政府只按规范的标准补助、补贴,其上中下游的商机无限,周边的就业岗位会成倍增加,服务价格降下来,提高服务标准。

(二)人的养老生产

养老,包括敬老与养老两个方面的生产与服务。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决定,我国只能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即使实行全民养老保障,不可能全民一个标准。但原来几十年把就业人群,分成多种身份,退休待遇差别大,应该相对横向统一标准。但公平不是平均,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含义不同。

爱老才是养老。政府和社会为他们创造一个他们自己需要的环境与条件,才是爱老、才是关心老人。有些老年人身体好,退下来无所事事,自觉在浪费生命,对这样的老人,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社会公德性、义务性的不拿工资的就业岗位。并允许身体好,又有一定专长和技能的老人,按市场化用人要求第二次就业,充分发挥成熟劳动人力资源。对哪些身体不好的老人,要有一个市场化运作的机构(公民养老村、舍、宅,取消“福利院”三字),有尝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解放我们的孩子。

国家养老政策整体上不能福利化,养老事业只能走产业化之路。这样,既能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又能解决有病的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问题,还为子女减轻负担。

敬老,是一种社公德与礼仪,有规则,敬老不等于特权。如:老人坐公汽免费,不是敬老,是特权。公汽主要是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含量低,应该取消这一规定。城市公园,应向所有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因为城市公园是纯公共产品。即使是兼作旅游景点的公园,也应向当地老人免费开放。

                                       

 

2009年3月1日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研究方向:公共经济、高职教育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电话:0713-8348688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308.html

更多阅读

只是一首歌,心有不甘-卫兰 卫兰有一首歌的剧场版

这几天大部分时间是很开心很开心的。2010年果然带给我很多好运。第一件最值得最让我有憧憬的事情就是导游证顺利通过。原以为自己真的没戏了。口试之后花了15天的时间看三本书很不容易。四天左右看完一本,做了无数的题目。说不出

一首歌,一句歌词,一段过往----林俊杰 林俊杰有一首歌很污

一首歌,一句歌词,一段过往----林俊杰1.我要离去别在哭泣,不要伤心请你相信我,要等待我的爱,陪你永不离开---《会有那么一天》2.冻结那时间,冻结初遇那一天,冻结那爱恋,冻结吻你那瞬间 ---《冻结》3.错与对竟然也凑在一堆,我细胞己崩溃,谁大声

总有一句说到了你的心里…… 而母亲 也总会说一句

a、一切都会过去……就像一切都会开始……b、总有一天,你会愿意娶我,只是那时我也会素颜轻描,走进教堂,和一个愿意陪我一辈子的人。c、因为你,我学会了安静的掉泪……d、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而岁月的玩笑往往相反。e、行到水穷处,坐

声明:《做学问首先是有一说一 “育人”是学问更是产业》为网友偶昰坏学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