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考察 1



  我们在组织学院青年志愿者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活动中,部分困难家庭属于失地农民,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寻找答案。失地农民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一个带共性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既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现实紧迫课题。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试图以湖北宜昌伍家岗区伍家乡为样本,作为观察了解我国目前失地农民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的一个窗口。比较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分析该样本单位相关资料,实地走访了部分村,听取了区、乡村干部情况介绍,初步了解目前失地农民基本情况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现将调查了解的相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样本单位基本情况

  

  伍家乡版土面积70平方公里,辖16个村,94个村民小组,年末总户数7491户,总人口24203人,全乡有劳动力11152人,其中男劳力5497人、女劳力5655人。现有耕地面积7206亩,人均耕地0.298亩,劳均耕地0.64亩。近几年,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即将开工建设,全乡土地将进一步锐减,今明两年内即将征地达7000多亩,涉及近3500户农民,拆迁房屋面积达60万平方米,6000多农民失地,失地农民收入降低、就业困难、生活无保障等问题已成为当前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重大意义

  

  失地农民问题是在经济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十分紧迫的社会经济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思维模式,冲破城乡分割体制上的障碍,冲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冲破城乡制度和政策上的壁垒。农民一旦失地,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城市新市民,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由于规划不到位,农民居住后靠,基础设施不配套,社会保障不健全,造成一部分城中村,不利于城市管理,不利于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农村长期稳定与繁荣,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不利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失地农民不仅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失地农民既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也应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政府应用城市优质资源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一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依法保护农民权益,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合理要求,让失地农民分享发展的成果,不损民之利,不与民争利,做到把利益给失地农民多留一点,政策给失地农民多优惠一点。

  二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体制分割,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不符合十六大精神,严重阻碍着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站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既要从保障眼前农民生活需要出发,又要从保障农民长远根本利益出发,既要看到城市发展对占用土地的客观需要,又要看到土地对于安民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迫切需要。拓展城市空间,拉开城市骨架,加速推进城市化,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只有解决好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农民才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才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确保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必要保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一旦被征占,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就业岗位、居住房屋、生活保障以及集体资产等等,特别是失去了难以以金钱计算的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如果在征地过程中不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对农民的补偿安置解决不好,必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突出的社会矛盾。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他们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思路及主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推动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为方向,以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主线,以确保合理集约用地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环境竞争力为基础,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体系、创业体系有机衔接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促进城市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基本原则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考察 1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体制创新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利民安民的原则。

  

  ——基本方向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依靠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进无出路、退无保障”的两难境地,使失地农民待遇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受益多元化。

  一是待遇市民化。以人为本,善待农民,从制度和体制上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将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二是就业非农化。积极引导土地向业主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劳力向二三产业集中,农民通过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加入专业化、社会化的经济大分工,进入各类农、工、商企业务工,成为城镇工商业的从业人员。

  三是居住社区化。把失地农民的居住点建设成为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居住区,同时实行城市社区的物业管理。

  四是保障社会化。建立起广泛覆盖、基本保证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基本同等享受城市市民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再就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权利。

  五是受益多元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体制创新、改革与稳定、财政实力与农民利益要求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让农民从土地上长期受益。

  

  ——关键措施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以地换安置、以地换保障、以地换发展,使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劳有所业、增收有门。

  1、把城郊农村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是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区位、地理特征和经济现状,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范围、功能定位、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文化内涵、环境容量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通过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二是优先做好城郊农村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城郊农村发展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拆迁和重复建设,减少土地征用所造成的农业资源浪费。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一步到位”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农村环境、交通、电力、信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2、以地换安置,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居住问题

  

  一是选好农民集中安置区位置。改变过去农民居住后靠的安置方式,将农民集中安置区选择在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不能“上山”,不能“进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315.html

更多阅读

应力集中问题的考察---无倒角情况 应力集中现象

前面考察了一个应力集中的问题。算例表明,当台肩处没有倒角时,在台肩处存在应力集中,且用有限元无法得到真实的--应力解。这里再考察一个类似的例子如下图。该结构左边固定,而在下面直线上施加竖直向下的分布力系,现在逐渐加密网格,考察

非居民金融账户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

      居民金融资产就是可以为居民带来经济收益的资产,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主要有两种形式:股票与金融债权,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主要有现金、股票、储蓄存款、债券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存款比例占呈逐

宁波失地农民补贴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

     近年来,大规模征地制造了大批失地农民。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8 年,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依据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观

中国出版业现状 我国音像出版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呈现出潮起潮落的状态。这种状态,既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市场环境有关,更与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产业发展、出版改革、市场环境等角度来研究和

声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考察 1》为网友灵魂在守护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