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北京市的交通新政正式开始实施,封存30%的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其他社会车辆每周停驶一天的规定,似乎让此前对于单双号是否常态化的讨论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问题远远不止于此。
人们不禁要问,简单的几条新政是否就能够让北京延续奥运蓝天的期望,是否就能够解决交通拥堵?因为,大规模的短期的强制性的限行,已经随着奥运而成为过去。 北京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其实并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这道难题的关键在于它是一道多元函数题,而影响交通与环保这个因变量的自变量因素太多,而且各个自变量之间还互相产生作用。简单的改变某一个自变量,都不可能让因变量达到期望的变化。 封存公务用车,固然可以减少北京市交通车流量的数量,但是,如果公务用车随着时间的推延不断增加,那70%的绝对公务用车数量也将不断增加,到了那时,30%的封存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市可以规定现存公务用车的使用,但是又如何能够控制未来公务用车的采购呢? 况且,还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北京市道路上奔跑的不全是挂着北京市牌照的汽车,有相当的车辆来自于其他省市的车辆,这些车辆并不在此次北京市交通新政限制的30%之列,而且,从公务用车绝对数量增加来看,外省市同样有着不可预估的规模增长,无疑,外省市车辆来京的车辆规模将会呈现逐年增加态势。 如此,北京市新政如何能够通过今天的限行,来达到长期的效果呢? 而每周限行一天,也只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长期问题临时化而已。 因为北京市的限行规定是以目前的北京市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来决定的,特别是由于奥运期间的限行等措施,北京交通拥堵以及环境问题明星得到改善,更让北京市认为限行措施将可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以及缓解污染。 但是北京市交通限行的基础是不牢固的。 假如,北京市行驶的机动车数量今天是1000万辆,但并不等于明天、后天也都是1000万辆。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汽车产销800多万的规模只是一个中间数量的水平,未来千万辆乃至相当于美国市场1700万辆左右的规模必然会造成机动车数量的剧增。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市机动车拥有量不仅仅会大大增加,而且外省市来京车辆数量也必然呈现大规模增加。无疑,今天每周限行一天的措施,很快就会因为社会机动车数量的激增而变得有名无实。如果那样,是否会提高限行频次,从每周限行一天,增加到限行两天、三天呢? 因此,北京实施交通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而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要改变目前简单的算术式的思考方式,通盘考虑,施以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让北京市得到交通问题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