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素养 社会分工与职业化——兼论运动员职业化倾向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加深了人们对社会分工会带来效率方面的认识。从产品的复杂程度上,小到一根绣花针,大到飞机、船舶;从分工范围上,小到作坊,大到国际分工。整个社会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分工带来的效率使人们对专业化产生了强烈的倾向。专业化意味着一个人将从事某一行业的某一领域,甚至某一环节,以之为职业。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将自己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的结果。在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情况是身兼数职,一方面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多元性,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多样性。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细化,一方面社会效率提高了,人们专著地作一件事情足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某一个兴趣中有太多的工作可以做,无暇在其他众多兴趣中进行充分地展开,职业也就纷纷出现了。研究行业也是如此,原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都在一起研究,甚至更早的时候哲学家往往也是物理学家,随着研究的不断细化,才逐渐分科治学,有了领域上的分工,甚至某一领域不同支派之间的分工。的确,人类在各个学科中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展,每一个领域都从事着十分细致的分工,从事其他行业领域,甚至从事本领域其他环节的人都无法轻而易举地进入到本领域、本环节中来。分工使每一个行业、领域、环节都成为了一小群人自己的游戏。从另外的一个层面来看,分工意味着一个人只专于一项、一个领域、一个环节,必然导致其流动性较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称之为资产的专用性较强,这无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资本与资本方谈判的筹码。就研究行业而言,十分精细的研究,很可能使人们变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不能总揽全局,进行综合而深入地思考。或许这能够为我们这个专业化极强的社会里为什么缺乏大师级的人物找到一条解释的途径。这也正式社会分共、专业化带来的困境。

2008北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为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而欢呼鼓舞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系列疑问。一个人为什么回去选择运动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呢?运动员这个职业有什么特征呢?在我看来,运动员是一个社会个体的众多角色当中的一个而已。正像“父母”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众多身份之一,一般而言并不会有人专业地以父母为职业,除了作为父母之外,还会又很多其他的角色和职业。运动的意义在生理层面上是为了强身健体,在精神层面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进取心和顽强拼搏斗志,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会选择运动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呢?依笔者看来,至少有两个条件是必要的。一方面,极强的能力禀赋;二是社会财富不断地积累能够足以提供令人感到诱惑的超额利润,至少能提供社会平均利润率。这两个因素都是运动员作为职业的前提和可能性。接下来的问题是应不应该将运动员作为职业呢?就中国而言,如果没有国家队、省队、市队,而是依靠市场化的“俱乐部”的手段来发展体育事业还会不会还有运动员职业化的倾向呢?或许正是这种行政手段,人为地使运动员成为了一个职业,并由财政为这样一个职业提供平均利润率。也就是说,社会平均利润率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人为给定的。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具有更加激烈的竞争程度,提供了更为合理的利润率,如果能够提供足够的利润率,运动员才具备了可以作为职业的重要条件;若不能提供足够的利润率,人们则不会将所有精力完全地投入运动员这样一个角色中。而且事实证明,有很多冠军退役后的生活不是很好,拿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只有少数体育明星,才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体育产业的生命周期是很短暂的。在退役之前,国家提供保障让运动员全身心的投入训练,而目的无非是各种比赛的奖牌。通过俱乐部的市场化的方式运行,实现选拔、训练和比赛。市场竞争的方式可以更加严格的筛选出优秀人才,由于市场化运营可以提供更高的利润率。在非比赛时间,运动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职业,或者自我培训和学习。这样的结构能够使运动员在前退役后事业上顺利转型,并且在生活安置上有更好的保障。

关于运动员职业化的倾向的问题,上文已经做了较为初步的讨论。这里笔者希望附带讨论另一些关系并不太大但也与体育比赛有关的问题——如何看待奖牌。针对奖牌这件事而言,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更应该关注体育比赛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以及体育的娱乐性。而非是仅仅关注你死我活,残酷的争夺奖牌。如果非要关注奖牌,也不能只关注金牌的数量,更要关注奖牌的总数和奖牌在各个体育项目上的分布状况,从而反映出一个的体育实力。其实,还有一个常常被人们讨论的话题——比赛成绩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是与人口有关,中国和印度应该一定是体育强国,但是事实证明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是与资金投入有关,美国、欧洲、石油国家都应该是体育强国,除了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之外,也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是与人种和身体素质有关,似乎也与事实不完全符合;与体育行业运行的机制和模式有关,市场化运行和政府主导的运行模式似乎各有利弊。回过头来,似乎比赛的成绩、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与这些方面可能都有关系。我们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的运动健儿,努力拼搏,取得了令人激动和振奋的成绩。当我们激动过后,应该反思一下是什么支撑了我国体育方面的成绩,这些支撑是可持续的、合理的吗?如果完全是政府主导的,利用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资源为了取得金牌的话,是否是可持续的呢?毕竟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和很多因素相关,毕竟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得到最多的金牌,而是增强国人的身体素质,并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随着全体中国人的努力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屈辱早已成为了历史一页被永远而彻底地翻了过去。但如果要使中国成为一个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发展和谐的体育事业。

 职业化素养 社会分工与职业化——兼论运动员职业化倾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494.html

更多阅读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 古代抒情诗

评《赤子之歌》兼论贾西贝的社会抒情诗刘光荣贾勇虎(贾西贝)诗选集《唱响中国心》即将付梓,诗集中份量最重当数第一辑《炎黄集·中国之心》,而这辑中又是以《赤子之歌》为起因,使作者这几年来专功社会抒情诗的。诗集即出,不妨以《赤子之

乔莱与《桃花流水图》:兼论其作者

乔莱与《桃花流水图》:兼论其作者马晽文丽2010年3月25日,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周推出《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拍(For the Enjoyment ofScholars: Selections from the Robert H. BlumenfieldCollection)。在这场私人珍藏专拍中

声明:《职业化素养 社会分工与职业化——兼论运动员职业化倾向》为网友弥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