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回合谈判 多哈回合谈判失败与美国“粮食帝国”野心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7月29日宣布:21日开始在日内瓦举行,旨在为年内完成多哈回合关键性突破的世贸组织小型部长级会议失败。谈判破裂主要是因为世贸组织重要成员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难以达成一致。这对持续7年未果的多哈回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据了解,所谓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是指发展中成员可在农产品进口激增的情况下,采取提高关税等特殊保障措施以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冲击。在此次谈判中,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成员希望能放宽动用这一机制的底线,以保护本国相对脆弱的农业生产,维护粮食安全,但遭到了美国的反对。

 

谈判过程中,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首先把矛盾引向中国和印度,声称印度和中国这两大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危及谈判能否取得成功。美方声称中国将棉花、蔗糖、大米等归为敏感农产品从而少削减关税不合理。并将谈判裹足不前的罪责归咎于印度在发展中成员特殊保障机制等问题上不肯让步(根据这一机制,发展中成员将可以在农产品进口激增的情况下,采取提高关税等特殊保障措施以保护其农业免受冲击。印度要求放宽对发展中成员采取特殊保障措施的限制)。

 

这是一起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国际强权政治的霸权主义的体现。实际上,目前的诸多争议问题均少不了美国的身影。以棉花这个影响谈判进程的焦点议题为例,美国一方面始终不肯完全取消国内棉花补贴,另一方面却要求发展中成员削减棉花进口关税。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则暴露示出美国妄图以粮食作为其继能源之后的又一个新型武器“称霸世界”的野心。最近出版的2008年第七期《南方月刊(上半月)》刊登的周立的署名文章《粮食危机背后的食物帝国》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值得国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去深思。

 

文章说,当前全球粮食危机的爆发,与食物商品化、食物政治化和食物帝国的形成与拓展直接相关。这一帝国就是美国。以粮食对外援助、农产品自由贸易、单一食品体系的扩展、中心外围型食品贸易体系的形成等方式,将粮食作为武器,兵不血刃地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命脉。目前的全球粮食危机,正是这一帝国扩张的过程和结果。

文章分析了发展中国家2006年以来发生的粮食危机的背后原因:美国财政补贴。 表面看,这是自由贸易体系下,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产业化农场的结果。背后实质却是:小农家庭农场竞争不过美国财政部。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政府一直在提高对产业化农业的直接补贴。在1995至2002年间提供了114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年平均142.5亿美元。在2002年美国还通过了一个新的农业法案,将基本农业补贴体系再延长10年,预计补贴总额高达1900亿美元。美国产业化的农民,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政府补贴,这也就意味着,至少他们的粮食销售价格可以大大低于其生产成本。而其他国家的农民根本没有价格上的优势。再加上美国通常是一个农民经营整个农场,且几乎是机械化的养殖场,而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一个农户经营的土地,平均6至7亩(相当于1英亩)。试问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又如何去同美国竞争?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面临种种困境的一大背景。

 

文章还揭露了美国强行“补贴”全世界的险恶用心:发展中国家对美国更多的依附,让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付出了更多的钱,却得到了更少的营养。美国通过兜售其廉价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食物系统,最终形成了中心—外围的依附性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体系。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又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又为何要通过世贸组织的强制机制推进农业产品的自由贸易,硬把自己的廉价货品“补贴”给全世界,使发展中国家整个农业产业体系,都变成了美国的原料提供者,原本自给自足的食品体系,则换成了昂贵的、由美国提供的产业化食品体系。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付出了更多的钱,却得到了更少的营养。由此带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美国更多的依附——从糊口的粮食,到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最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本地化食品体系瓦解了,而食物帝国的商人却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文章最后谈到了作者自己也是国人的担心: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粮食成了美国的赚钱机器和政治武器。文章说,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粮食援助和农产品自由贸易的背后目的,是打击、改变进而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让这些国家形成对美国等援助国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赖。这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诸多国家沦为美国附庸国的奥秘。曾是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长的约翰·布洛克在一次听证会上直言不讳:“粮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个国家系在我们身上,那样他们就不愿与我们捣乱。”如果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建立了一个立足自给的食物体系,这当然不符合食物帝国的经济利益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食物帝国的商人和美国政客们一起,极力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于1990年成功地将其纳入关贸总协定及后来的世贸组织体系。

 多哈回合谈判 多哈回合谈判失败与美国“粮食帝国”野心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同储备石油一样,美国一直在储备粮食产能。近20年来,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耕作面积,一直在15亿亩左右,由于政府补贴休耕,美国还有大约1/3的土地处于休耕状态。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稳定粮食价格、控制耕地数量等政策的实施,美国近1/4耕地退耕退牧。这些土地很容易再复原为耕地。而且,美国的农作物,历来只是一熟制,合理密植技术也远远没有像中国这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利用。所以,据保守估计,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短期内提高30%~50%的粮食产量。目前情况下,美国早已经拥有了摧垮绝大多数国家粮食生产体系的实力。而再加大产量,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已在世贸组织规制之下的传统农业大国,亦将无法幸免。

 

为了不沦为美国农产品的附庸,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认真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上狠下功夫,重建自己的粮食及农产品生产体系,减少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性,并努力争取恢复自给的水平。二要顶住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所谓“人权”领域施加的压力,千方百计降低人口数量。发展中国家地域面积小,人口数量多、素质低,只有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才能及提高自己人才强国的水平,也可以减少对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压力。三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努力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生产,降低农业人口,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强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对于食物帝国的营造者而言:鱼已经进了网了,何时收网,只是一个等待时机的问题。对于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对美国妄图以农产品补贴称霸世界的野心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此次多哈回合谈判的最终破裂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广大发展中国家又有足够的时间进一步协调大家的立场,用一个洪量的声音大声对美国试图以农产品称霸世界的企图说“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508.html

更多阅读

悍马与美国校车相撞 悍马救校车

...一辆悍马与美国校车相撞,校...美国校车编辑本段定义: 美国校车美国校车(“School Bus”)是一种运送美国中小学生的特殊车种。校车通体黄色、外形厚重,指示灯明显并有黄色的闪光灯和红色的停车(Stop)标志。车内座位上装配有防撞安全装置

增长率陷阱:中国与美国股市比较

——大众的投机心理是不可救药的,只要看起来有增长的机会,他们就愿意支付任何价格。他们会被任何标有“特许经营”的公司所吸引——电脑、电子科技、或者是当时流行的任何东西。——本杰明·格雷厄姆 《聪明的投资者》,1973年本文发

声明:《多哈回合谈判 多哈回合谈判失败与美国“粮食帝国”野心》为网友白雾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