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再论人民币国际化(4月20日)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海啸  人民币升值  货币政策

 

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这肯定会推动人民币升值的步伐越来越快。

人民币升值了,虽然整体影响力有所提升,奠定人民币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地位,对国内的百姓以及制造业而言却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百姓似乎更倾向于用人民币购买国货,而不是换成美元去海外消费;同时更会给国内的制造加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毕竟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进口屏障降低,出口门槛提高了。

——这将成为今后几年之间的大趋势。

 

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危机层面从美国延展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面从金融等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经济危机造成流动性紧张,各个经济体分别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救市,试图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

那些手段不一而足,包括:比如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的方法,中国现在的医疗体制改革;有增加百姓收入、降低百姓获得财富的成本的方法,比如中国、美国等执行的减税、缓解就业压力等方法;比如优先裁外国人,采购先买本国货等贸易保护主义;还有就是国家直接给百姓发钱的方法,再比如发放消费券、中国的“家电下乡”运动。另外商家更倾向于通过降价促销等方法薄利多销,并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量的方式。

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保经济增长都是需要政府拿钱的。

政府的钱或者出自财政与税收中所留下的;或者是发国债,以国家信用从民间甚至其他国家募集资金;或者是直接开动印钞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这种直接注入流动性的行为本身就是货币贬值的过程。更是国家信用遭遇置疑的过程。

 

经济学上讲,货币是一种权属的证明符号和权属对象价值的可分割的量度符号,依法由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政府授权;它本身内涵的权力属于谁,计量符号可交换(在人际间调动)的对象多少(物质或非物质功能数量,价值估量)由市场交换确定。

通俗地说,货币的价值基础是国家信用。货币是由国家与政府发行的一种符号,无非就是在纸或者是金属上印一些图案,并进而就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去进行商品与价值交换。

不管是国家信用遭遇质疑,还是遭遇外部社会的抛弃,都是货币贬值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由1948年8月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的那种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却超过二万倍的货币“金圆券”;以及2008年实值只有10美元,面值却高达5亿的津巴布韦元,这种津巴布韦元在2009年4月宣布“在未来一年时间里正式暂停使用本国货币”而遭遇“死亡”的命运。这些都是典型的由于国家信用崩溃而遭遇迅速贬值的代表。

国家为了维持稳定,肯定会通过降息来刺激国内外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使用自己的货币,并由于货币被追捧而升值,由于升值而加息,由于加息而刺激更强烈的需求,需求增加就会导致流动速度加快,国内外的个人与机构、甚至政府央行,由于看到了其升值空间而增加对其持有的比例,因此就会造成“流动性”紧张,并造成经济危机,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势必要释放更多的“流动性”。

每当经济发展的时候,百姓总是会把一部分货币“截流”下来,成为自身的财富积累,因而政府以及外边可以支配的资金就少了。所以就在对未来预期悲观的时候,出现消费动力不足的现象;货币无法回到发行人的手中,因而货币发行人就通过再发行新的货币的方式来让货币贬值,随着货币贬值而导致购买力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了。

所谓流动性的实质就是印钞,通过加大货币发行量来安抚人心。而印钞就是在使得货币贬值,当大家感觉贬值的货币不是很值得保留的时候,也就不再吝啬而将其拿出来花掉,所以也可以促进消费动力,并刺激经济的复苏。

因而不管是加息还是降息,任何一个政权都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而遭遇信用贬值,并以货币贬值为最终表现形式。

 

虽然周小川行长提出了“超主权货币”,但这显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国人是不会答应的。世人总是认为美国是没落了,但美国却依然在利用游戏规则与全世界的无奈,吸全世界人民的血来填补自己的亏空。

奥巴马是幸运的,可以成为美国人的信心,但奥巴马又是不幸的,因为美国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势必在他的手中断送。

当然,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历史所造成的。

在奥巴马之前,因为相比于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美元一直处于相对弱市的状态,至少从格林斯潘卸任前的两年来看是这样的,因而通货膨胀与外界的压力都在让在位的格林斯潘在18年间不断地以降息维持美国经济的强势,以加息拉动美元的强势地位,虽然如此,但还是难以阻挡通货膨胀的趋势,接替者伯纳克也只能延续格林斯潘的加息政策。

 

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货膨胀直接的体现就是PPI和CPI等指数的提高。大家都在急着消费,而不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或者交给别人来管理,看什么都便宜,不用为是否还得起贷款而担忧。也就是说资金都在金融体系外流动,而针对这样的情况,加息似乎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那可以让居民和外资把资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

加息是吸引资金的一种终极方式。是在提高外界对自己的投资的预期,结果肯定会导致汇率的上升,而吸引国际资金的流入。

是否需要加息是由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投资环境决定的。比如由于高利息与高经济增长,以及国际资本在中国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中国已经成为公认的投资安全港,外资与居民的资金大量流入国内的金融系统,但国内的金融系统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来消化这些资金,因而中国对这些资金是持理性的排斥态度的。

 

但中国从金融经济到实体经济都是迅速地跟国际接轨。

以中国的银行业为例:循着建设银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的步伐,中国银行的随后跟进,中国的城市银行的股权重组都朝海外上市的方向努力。现在工行、中行、交行、建行、中信、招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深发展、浦发、宁波银行等基本都已经上市。

当然,由于上市的名额有限,因而更多的是投资机构之间对中国银行业的业务渗透,因而银行业的开放也优先开放给那些同行业的巨头。而外资银行所瞄准的依次是上市套利、银行控股、投资下面有潜力的项目、专业人才等四个方面的收益,因此,针对中资银行的服务总是围绕这四个方面的主题来制订方案,从而吸引外资银行的资金关注。

由于中国还不能承担如此重的负担,就有外资银行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到内资银行的运营,其终极就是人才、市场与话语权,中国能做的就是通过降息(至少是不加息)来避免内外资金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其实是在拒绝长大。尽管长大意味着被得到更多的认同,但那也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与责任。

因此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直接导致了发达国家通过银行等金融渠道接近并渗透进入中国的实体经济,甚至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敏感部位。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如果外资不能控股国内商业银行,那么它们是否能够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产定价方面的经验倾囊相授,从而培养出未来在中国市场上能够与自己抗衡的强大竞争对手?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随着大量的金融股、房产股、能源股、矿产股直接被外资控制,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成为外资的提款机,中国市场就会成为外资肆虐的广阔天地,外资、进口商品、洋人、外汇,这些都将对中国经济构成强烈冲击。很难想象,在外资在文化、思想、产业、金融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殖民之后,中国的经济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已经在2008年6月的文章《为什么中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见死不救》中有深入阐述。

货币政策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头,是低着的还是扬起的,这表明一个国家的态度问题。

加息意味着把头扬起来,毕竟气宇暄昂是要付出更多责任的,那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在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下,人民币过早地把头扬起来不仅不是理性的。更不是中国人传统的性格所为。

尽管有那么多的因素在影响人民币维持现有的利息水平,但也不排除在其他国家摆脱了经济停顿之后突然加速,而中国又不甘心被落下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吸引外力来帮助自己发展。当然,假如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够修炼内功,开发出更多的投资渠道,并能够在政策方面有所放开,也会化解加息压力。

——但那又会由于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利息之差距而导致更多国际热钱涌入中国淘金。

从这种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将支持人民币加速升值,这也是国际利益向国内政策的逼宫。

 

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世界令人头疼的专业名词,而著名的“牙膏效应”传神地描绘了通货膨胀产生和控制的不对称性,“通货膨胀就像是牙膏,挤出来容易,挤进去难”。

由此可见,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高调的体现,而消极的货币政策是低调的体现,这是由国情决定的,更是由执政者决定的。

中国在传统上本来就是低调的,因而加息本身就比其他国家要困难。不事张扬更为务实的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明智的。

中国现在就已经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并凭借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中所形成的出口优势与吸引外资在加工业的投资,那些投资完全可以通过外资在中国的加工基地的建设从而反出口到国外的方式来得到自己的投资回报。而那些投资人就不希望中国通过加息并引来更多的竞争对手,毕竟与人分食不如自己独享,这些都是支持人民币保持现有利息水平的因素。

 

中国是全球的市场,任何一个跨国企业都无法忽视中国这16亿的人口所蕴涵着的巨大市场潜力,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国民可支配收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同时中国也面向全球的市场。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开放的投资环境都在吸引国外资金在其国际化市场中重视这一加工制造基地的战略地位,尤其是他们面对其他竞争对手威胁的时候!

——你不投资,自然有别人投资,他们可是你的竞争对手哦!

由此,即使是国际势力都不能统一认识,到底是让人民币升值还是维持现状。从根本上讲,将产品卖给中国市场的那些人,肯定希望人民币升值,因为如此就可以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而那些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人,则希望人民币至少保持现状,因为升值会无形中提高原材料的引进成本。但是那些越来越多地手中持有人民币的国家与地区,无一都在内心期望人民币能够加快升值步伐,那对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与加工外销行业无疑是巨大打击。

那么加大国际化的人民币在提供更充裕的资金的同时,他们的融资成本自然也会提高了。这等于是在提高国内金融机构在国内的合作伙伴的谈判砝码,这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而跨国公司最不缺的就是资金,这也正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因素之一。

 

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谈判对手长大,除非他想把它卖掉。

从短期市场行为讲,外资更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而让中国人有更强的购买力,并通过不断降低甚至达到“零关税”的程度而达到更好的销售业绩。

从产品销售的角度讲,人民币升值会让他们的产品更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国人的家庭,这可以说是跨国公司期望人民币升值的根本目的。

我们不需要走在各国央行的行长前面,替他们做决策,但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与逻辑,我们所面对的与他们是一致的。

 

还是在上一篇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主题文章中所提到的:

中国传统的实诚与为人处世的原则,所以中国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潇洒,更做不到英国曾经有过的那样霸道。这些残暴的行径是中国这样拥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与独特的亲和力的国家所能做到的吗?

人民币国际化势必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在预期强势之余,我们需要自问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一切损失的心理准备?

 

贾春宝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再论人民币国际化(4月20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61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再论人民币国际化(4月20日)》为网友等不到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