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危机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的表现,也不是局部性的危机,而是对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各种矛盾积累的清算。应对这场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就是动员资源放入经济增长过程,有很多的资源放进去,经济就会增长。第二个来源就是技术、制度和结构的进步,能够使资源投入获得更高的增长。支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投入相应的资源,这一点对中国来说不是问题。作为转型的经济,我国在改进后者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一系列优势。无论是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还是从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外汇储备的总规模等角度看都能得出这一结论。第一,大国经济有固有的抵抗外部冲击的优势,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以靠内需实现规模经济;另一个方面,可以靠内需抵御外部的冲击。第二,中国处于的发展阶段有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个阶段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仍然是在这“四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第三,金融体系比较健康和稳定,运行基本正常,宏观调控的政策回旋空间比较大。此外,由于有了发展阶段的优势和前几年快速发展的积累,也使得我们的供给能力仍然很强。但也要注意,中国经济现在是逆风跑,不宜跑得太快。今后还应该密切观察、积极应对,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方面,需要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加强社保,优化环境。在改善供给环境方面,需要打破垄断,推进市场化,强化市场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要优化收入分配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有条件在全球率先复苏。中国内需扩张的空间广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还有广大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扩张的空间都很广阔。同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余地很大。中国今年的财政赤字9500亿,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累计的国债余额占整个GDP的比重也只有20%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余地很大。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碍,但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并未动摇。城市化还处在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国现在目前仍然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活跃期,而由此带动的重化工化发展还有广阔的空间。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有可能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现在的危机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恶性循环,一个是爆发危机的中心国家的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产生了由于缺少信贷,导致经济继续恶化,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这样的恶性循环;另一个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经济关系。经济的恢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政府是否能够果断、有力地采取措施来改革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如果在今年下半年能够出现转化的迹象,明年也许就可以逐渐走出这场金融危机。发达国家进入衰退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影响很大,反过来又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构成不利影响。现在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这两个恶性循环,因此谈全球经济是不是已经见底或者复苏还为时过早。
当前美国面临生产萎缩,现在工业方面的生产能力跟一年前相比下降了10%。美国的失业人员已经多了350万,家庭财富也骤降,导致了需求能力的降低。很多美国的贷方也面临着破产的危机。美国目前80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数额太少,总体效果会因为各州的资金短缺而大打折扣。同时在金融风暴面前,美国政府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行动,直到很晚才开始注入基金,使很多机构都面临内部资金缺乏的困境。美国现在还未能确定银行改革的原则,使银行的重组更为艰难。另外,美国也没有能够直接解决丧失赎回权的问题。
尽管如此,美国的金融问题也许会比预期的更早结束,美国的财政情况可能不如美国同行们想象得那么糟糕。美国政府用尚未破产的美国国家信用担保,发行债券,加印美国钞票注资于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这种因素刺激下,美国经济将出现复兴的苗头。美国联邦财政预算里相当一部分经费是用于购买价格较为低廉的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股票,其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很可能会有一定的恢复。
总之,从根本上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积累的各种矛盾进行清算,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监管,促进经济复苏,从而实现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