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阅读考点词 向刘洪波先生讨教



 (作者按:我最近参与了一项关于发钱的建议活动,时评家刘洪波先生在《潇湘晨报》上发文对此事说了几句外行话。说外行话当然不是罪过,当年陈景润的故事刚出来的时候,也有些老百姓大惊小怪--“1+1”也要劳动数学家去研究吗?这就需要解释,需要科普。于是,我写了一篇回应短文投给《潇湘晨报》,尽可能客气地阐述了关于发钱的理论思路。没想到,报纸居然不发我的文章!难不成在媒体上胡说八道也是一种特权,庙里的和尚摸得,庙外的阿Q就别想染指了?无奈,只好把文章挂到网上,权当是“我的一张大字报”吧。此事不大,却让我切身体会到,滥用大字报会出问题,取消大字报问题更大。想我顶着学者的头衔,在媒体上被外行踩一脚尚且不能哼出一声,一般老百姓岂不注定要沦为沉默的大多数了?故而此事值得立此存照,以为大字报招魂。)

  拜读刘洪波先生的《脱下“十”字华服》(《潇湘晨报》2009年1月12日),觉得很有意思。所谓“十教授”,不过是常见的媒体噱头。“不幸”忝列“十教授”之一,我都没当回事,作为资深媒体人的刘先生倒多见仍怪,对着这个永远不可能根除的枝节问题大加挞伐,真是太浪费才气了。

  刘先生是有才气的,所以能看出我们的建议大方向正确。连这点都看不出来还自恃有才者,我也能两三招便脱下他的“华服”。没这点底气,还真不敢出来招摇。好了,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科学问题了。

  如刘先生所说,判断一个观点的科学性,首先要考查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事物的皮毛上还是抓住了要害。那么,从经济角度观察我们这个世界,要害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历史上能抓住要害的人不多,但也不是绝无仅有。例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说过:“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上世纪初,孙中山游历欧美后马上意识到他们的经济问题在于“不愁不足,只愁有余”。2004年去世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察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世界目前生产的食物多于它的需求。如果将这些食物平均分配,我们将拥有一个人民过于肥胖的世界,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平均分配。”

  透过这些前辈的眼睛,不知刘先生看到了什么?反正我看到了一个非常荒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难题的症结居然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太少,而是产品太多!也就是说,你要从经济上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抓住“生产过剩”这个要害。为什么现在全世界经济学家面对经济危机显得黔驴技穷束手无策?因为当代的主流经济学界已经无人知道问题的要害在哪了。

  面对这样荒诞的世界,仅凭直觉就能悟到,肯定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它矫正过来。刘先生提到的消费券虽然也有效,但还不够简单,不够彻底,因而只能治标。治本还得靠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发钱。这个世界不是总让生产者为推销产品发愁、消费者为囊中羞涩发愁吗?直接给消费者发钱就皆大欢喜了。美国人当初如果不是借钱给那些买不起房的人,而是直接发钱,决不至于闹到金融危机的地步。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只是:怎样发钱才能既矫正荒诞又不引发通货膨胀?抓住要害后,这个问题已经不再困难。

  至于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儿童抚养福利等制度,其实都是穿上了马甲的发钱程序而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明白,搞市场经济绝对离不开这些发钱制度,可是食洋不化的专家学者未必明白,刘先生看来比他们高明。

  不知道刘先生现在是否已经清楚我们想干什么了?说白了很简单,只要换个角度看世界,马上就能明白该干什么。我们现在面对的经济问题,与马克思当年面对的问题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我们不能破解生产过剩的魔咒,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经济一步步陷入危机。要根治危机,要么退回去再搞计划经济,要么尝试我们提出的发钱方法。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我倒希望有人能给我们指出来。

  总而言之,发钱方法制度化后,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刺激消费这样的皮毛问题,而是要让目前这个荒诞的世界变得正常起来。我们提出的发钱方案肯定是不完善的,但这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已为刘先生肯定的大方向。我们的目的,就是想让社会知道有这样一个方向值得一试。大方向没问题,就不妨朝这个方向迈几步,操作细节可以边走边调整。连改革开放这样的大动作,不也是摸着石头过的河吗?

  说了这么多,不知是否仍属胡言乱语,在此期待刘先生更为科学的教诲。

 

附:

脱下“十”字华服

2009-1-12

  刘洪波(资深评论员)

  又是“十教授建议”,这回是建议低收入家庭每人发放补贴1000元,这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给低收入家庭发放补贴,我看建议大方向正确,但作为一份联名教授达十个的建议书,是不是要把方案弄得稍微“科学”一点呢?

  “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的家庭,每人发放1000元的消费补贴”,为什么发放标准线是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为什么是每人发1000元?人均年收入1.2万元,在城市和乡村,在东部和西部,并不一样,方案是不是有区分?

 刘洪波阅读考点词 向刘洪波先生讨教

  另外,发放补贴是要“应对金融危机,扩大消费需求”,这就是说,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是一次性的,而不是制度性的;补贴的目的在于提振经济,而不是抚恤贫弱,经济提振了,低收入家庭也无所谓了。

  不过,真的能够扩大消费需求吗?实施这份方案,当然会对一些家庭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会扩大一些消费的,但对提振经济而言,这点消费恐怕无济于事。“该建议也可以转化为一项低息长期消费信贷政策。……时间约为30年,年利率约为0.1%”,发放一个为期30年的超长期消费信贷,怎样应对眼下的金融危机?真要增加消费,短期限的消费券不是比现金和超长期消费信贷更加有效吗?

  建议方案“需要资金合计约1.2万亿”,联名作保的教授是十个,却是如此粗糙。你们既然在想象中调集了1.2万亿资金,为何不去设想一下用于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儿童抚养福利等制度,那是否会起到更好、更持久的效果呢?

  “十教授建议”,最近隔三差五就要出一个,十教授建议提振股市,十教授建议每升油起码收3块钱燃油税等等。还有“十博士”啊,反对中国人过圣诞节,反于丹等等。建议的东西很多,我并不都有兴趣,也不是都有能力去了解,只是觉得“十教授”、“十博士”联名建议这样一种形式,相当令人玩味。

  教授和博士,一个是最高职称,一个是最高学位,在这“尊重专家”的年代,话语都是有些力量的,有的可以直接化为政策,至少能够为任何一句话添加一些分量。你会觉得教授和博士的话更有力,因为你已经接受了知识、科学、技术代表着正确的观念,因为你也认为自己的生活、感觉和情绪是不重要的,而合乎知识、科学和技术是重要的。

  当然,现在的情况稍微有一点不同了。在连续的“专家胡言”刺激之下,你开始知道掌握了知识、科学和技术的人,可能诱使你去相信那些拐卖你的方案。于是专家言说的策略也在及时地调整,“十教授”和“十博士”之类,就是言论质量的连环保证形式,它散发出强烈的“可信”气息,使你感觉到不能不重视。但何必总是十个呢,没有更多,还是到十为止?

  “十教授”、“十博士”之中的“十”,既是要让你相信言论质量的可靠,又能让那个十之中的每个一都获得传播价值,故而那也是一种名声的连环增益形式,寂寂无名之辈因为参与到十中间而进入人们的视线。

  不管怎样,教授和博士还是有效的头衔。我从来没看见媒体上有“十工人”、“十市民”、“十农民”的建议,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未有建议,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主动杀死了自己建议的念头,工人、市民、农民除了被代表,以及被那些代表者搞得不耐烦了偶尔爆发一下,还能有什么声音?

  任何一种形式的联名发声,都是可以的,在这个发言受限的时代,甚至是很需要的。但是 “十教授”、“十博士”等等佩戴着高等级知识徽章的人发出来的声音又为何只涉及社会和国家的皮毛,而没有在紧要处措置一辞,甚至在皮毛之处也是胡言乱语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3953.html

更多阅读

刘兰芳先生评书全集目录 红楼梦评书刘兰芳全集

刘兰芳先生评书全集目录1972年——1978年序号书名格式回数录制场所1海岛女民兵音频鞍山台2闪闪的红星音频鞍山台3战地红缨音频鞍山台4盐民游击队音频鞍山台5矿山风云音频鞍山台6沸腾的群山音频鞍山台1979年——1996年序号书名格式回

原创首发,科学探讨 向彭于发先生请教

2013年6月14日,彭于发先生向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表示:“农业部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抗除草剂大豆CV127、抗虫大豆MON87701和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安全性是有保证的。”特此向彭于发先生请教以下问题:1.请公布本届和历届

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5: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5: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201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

声明:《刘洪波阅读考点词 向刘洪波先生讨教》为网友浅月流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