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系统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经济行为,据说学界公认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但实际上经济学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很早就有,例如斯密就从人的行为动机的自私性论证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规律,例如效用论者用心理学的观点谈论需求和需求的满足(效用)问题,等等。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指出,“经济行为”是“人类行为”集合当中的一个元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36图2-6)。而凡是“行为”,都可以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观点来考量。作为经济学对象的理性人,其行为构成“经济现象”,即“经济本身就是作为一种人类行为被看待的,而行为是要有动机的,这个动机就是‘需求’(同上,P10)”。因此,经济学“将依赖于现有的其它学科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如哲学对人的思想的研究、行为心理学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的行为规律的描述”(同上,P19)
为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在“导论”当中就单独有一个章节,名为“需求是一切的中心”。并且在书的最后一页写道:“本世纪的经济学鹦鹉只需要掌握一个词:需求”。
可以说,从经济学的学说发展史看,行为心理学一直都在给经济学提供着思路和灵感,提供者理论营养,何时经济学恰当老实地运用了心理学的成果,就会有一个不小的突破,而一旦经济学背离了行为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就会走入死胡同和自我妄想。
但是最近却在经济学领域出现了要把“需求”二字从经济学中赶走,摆出一幅和心理学分手决斗的架势。
郎咸平">郎咸平教授的《中国和俄罗斯都被算计了》一文最近比较惹人注目,文中称:“这几年,国际金融炒家最高战略指导思想就是取得定价权,而不是货币发行权。其实就是这些大宗物资,包括石油的定价权。价格已经不是大家在课本上学到的,由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而是由国际金融炒家所决定”。
虽说经济学课本上的供求曲线荒谬可笑,但是,价格由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认识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郎教授所说的“课本”也不是讲供求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供求”,大家可以看一看任何一本主流的经济学教材,在供求曲线当中,价格是自变量,而供求是因变量)。
准确地说,由于理性的生产者的供给是追随消费者的需求的,所以在坚持理性人假定之下,供给并不能够作为经济学当中一个独立的变量,而是应该表示为需求的一个“隐函数”,换句话说,价格是由需求所决定的。当然,和大家习惯的理解不一样,决定价格的需求,不是消费者对所需商品的需求,而是交换双方对对方持有商品的需求——是两个需求而不是一个需求(注:此文当中的需求与供给是指需求速度和供给速度,是存量而不是作为流量定义的供求量)。
在默认交易环境公平的前提下,郎教授所谓的“定价权”其实是由垄断力所决定的、能够把成交价推到对方底线上的一种能力,即所谓的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的问题。但是,任何定价权都不可能定出一个超越交易对方底线的成交价格。
去年原油价格的暴涨,从四五十美元一桶涨到140美元以上,可以说是炒家功不可没,但是这也是炒家在其对金钱的需求推动之下的行为,决定炒家行为的还是炒家自身的需求,炒家的成功也在于很好地利用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随后油价从140急跌到40,也是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需求锐减的结果。涨也好,落也罢,归根结底还是需求“惹的祸”。
近日又在新浪经济学人栏目看到被张五常">张五常先生规劝去自杀的中国经济学家之一的张维迎">张维迎教授的一个文章,《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文中声称“有人把这次经济危机归结于市场失灵,特别是经济自由化导致的结果。确实,危机出现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但事实和逻辑分析表明,这次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政府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界人事太贪婪,不如说是主管货币的政府官员决策失误。在我看来,这次危机也许是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彻底埋葬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机会。” http://finance.sina.com.cn/20090217/10345864499.shtml。
凯恩斯从行为心理学的需求看待经济现象和问题,但却没有能够深入看到问题的核心,提出的需求管理理论虽为国家干预提供了一个理论支点,仍属于皮毛之见。但是,不能因为如此否认凯恩斯这一出发点的正确性,从需求出发考虑问题,是凯恩斯方法的灵魂。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的问题是没有很好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对需求进行正确地分析,而不是该不该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需求的问题。
同理,如果把当前的经济危机归结为“政府政策的失灵”,我们只能要求政府顺应时势修订政策,只可能导出要求政府制定有效政策的结论,而不是导致要求政府放弃制定政策的职能。从规范的理论上和实证的实践上,政府自始至终都在干预着国家经济的运行,所以,不是要不要干预的战略问题,而家如何干预的战术问题。
正确的心理学运用是要看到需求的两部分构成,即依据心理学层次需求理论得到的需求的两分法——需求分为必要需求和非必要需求。需要政府去管理和保障的,只能是民众的必要需求,而不是非必要需求。对非必要需求政府要放开,因为它的非必要性,既不会有需求不足之虞,也没有提升刺激的必要和可能。政府要做到对民众具有高度共性的必要需求做到有所为,而对五花八门的非必要需求放给民众自我管理,做到有所不为。既不要无所作为,也不要大包大揽。从政府存在的意义来看,它就是为了满足民众共同的需求目标而存在的(而这种共同的目标只稳定存在于必要需求领域),如果不考虑民众的需求,还要政府何用?
没有“需求”的经济参与者,就不是理性人,而经济学从来都不会面对非理性的人。抛弃了“需求”这个中心,经济学真的就彻底自杀了。
正常的人没有脱离需求动机的行为。显而易见,经济学人鼓噪经济学不再考虑需求,这种鼓噪本身就是出于某种需求动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