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作为大荧幕上的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名词。2012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以3D的方式回归大银幕,让3D成为2012年度最火的技术关键词。眼下,这股风潮从大银幕上“烧”到了电视这块“小银幕”上,难道观众坐在家中就能享受到3D节目的梦想已经快要变为现实了吗?别忘了一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何为3D电视?在这里,记者并不想堆砌技术方面的专有名词,说白了,3D电视就是以输出立体影像画面的电视。从今年元旦开始,我国首个3D试验频道正式开播。让相关业内人士认为,2012年将是3D电视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并日益成为未来电视市场发展的主流。
坐在家里享受立体逼真的影像画面的愿望很美好,但却忽视了3D电视背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3D节目内容制作的匮乏;传输通道上的不完全覆盖;运营模式的不确定性。因此,3D电视行业的发展并非如电视制造厂商想象中那般美好。
高昂的观看代价。首先,从观众的角度来说,目前在我国,要看上3D电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3D电视机,高清机顶盒和3D眼镜,三者缺一不可。在现有的电视消费市场中,3D电视的售价并不便宜,基本上都要在一、两万元左右。尽管像创维、康佳、海信和LG这样的电视业巨头在去年纷纷推出3D电视,在全国范围内发起3D电视普及之风,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是特别买账。根据奥维咨询最近发布的彩电零售报告显示,2011年春节彩电零售319万台,其中LED液晶电视占了半壁市场,销售渗透率达到48%,而3D电视的零售量份额只有2.2%。看3D电视另一项必备设备——高清机顶盒也是一项不小的花费。现在市面上的高清机顶盒的售价一般在1000-3000元不等。目前全国各地有限电视运营商配发给用户大多是标清机顶盒,这也就意味着即使用户有3D电视机,也不能够观看3D电视频道。同时,尽管裸眼3D的技术已经被开发,但是并没有运用在3D电视的配置中。观看时必须要戴上3D眼镜的观看要求也不符合观众的收看习惯。这些都成为3D电视发展的绊脚石。
概念大于实质的技术。再次,从生产3D电视的厂商来看,从大多数电视厂商推广3D电视的手段和方式来看,概念大于实质。3D电视这样一个高科技产品更多的只是流为厂商的概念炒作,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实质性的普及。在售卖3D电视的过程中,生产厂商只是卖给消费者一个概念型的技术产品,对于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保证。3D电视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电视厂商用来吸引消费者目光的噱头。从本质上来看,3D电视只是为观众增加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只是电视内部的一项功能而已,充其量就是利用电视显示技术上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概念而已。随着“三网融合”的脚步越来越近,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应用平台的角色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内容与技术的断裂。第三,从3D电视上游的内容产业来看,3D的节目内容十分匮乏。尽管今年我国第一家3D电视频道在中央电视台进行试播,但是从频道播出的内容来看,内容较少,以重复播出相同的节目内容为主。从10:30-24:00这13.5个小时的播出时间里,实际上是4.5个小时节目的三次重复播出。3D节目的内容生产成为3D电视产业商业化运作最困难的一部分。它不仅需要厂商的技术支持,还需要来自电视台的节目内容支持。而高昂的3D电视节目制作费用不是每一家电视台都能承受的起得。推出一个3D的电视频道,需要从技术、人员、设备和内容制作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况且我国的电视媒体才刚刚摸索出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开设3D频道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解决了内容制作上的匮乏,3D频道的输出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传输主要通过2D的传输通道,如果3D的电视节目通过2D的通道输出,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3D节目的画质。
许多人将2012年成为3D元年,但仔细观察3D电视的萌芽过程,也许我们可以更多的把它形容成一种政府行为。3D频道的开播是广电总局秉承十七大文化发展大繁荣的精神,促进文化发展的一种举措。电视厂商借力于此来进行3D概念的热炒。纵观我国3D电视产业的发展,不能不说这是一块被“催熟”的田地,各项技术发展上的不成熟,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断裂使3D这个技术型名字最终也许只是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网络热词,就像苹果专卖店里的所展示的概念产品一般,终究是一种在云端的技术,无法普及大众。